初读《石头记》,总感觉这第一回写得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更不解的是,开头这个梦境似乎和后面的故事情节不够连贯,不知该如何理解。因此觉得读《红楼梦》的门槛太高,自己也缺乏耐心,久久不敢“深耕”。
如今,虽然比过去强点,不过仍有心理障碍,若是独“啃”此书,注定无法坚持。此次重读《红楼梦》,还是因为梅美姐的牵头和鼓励,又被“红楼梦”群中大伙儿的讨论热情所吸引,更是想借着这难得的机会,向大神们多学习。
至于评实在不敢,只能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吧。
《红楼梦》的版本现存有十三种之多,而我读的这本是“庚辰本”。
下面,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第一回的一些粗见,因学历和知识储备都有限,肯定会有露怯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指点和赐教。
一、写明《石头记》的故事由来、过程及目的,并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1.大致的故事原由和过程如下:
第一回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幻中有幻的方式来讲《石头记》的故事:说女娲补天,遗留一块石头,遗弃在青埂峰(谐音:情根峰)之下。这块石头整日自怨自哀,一日突然遇一僧(茫茫大士),一道(渺渺真人)从峰下经过,石头对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便请求二仙将自己携入人间,体验一番。
于是那僧 便施展法术,将石头变成一块刻字的宝玉,趁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将石头带入人间。神瑛侍者下凡后,便是贾宝玉,贾宝玉出生时嘴里所衔的宝玉即为石头。石头在与贾宝玉历经一番劫数之后,又回到了青埂峰下,由通灵宝玉变回原来的模样。此时石头上已经刻满了字,叙述石头的那段凡间经历。
有天空空道人经过此地,将上面的字抄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石头记》,空空道人改名叫“情僧”,也改《石头记》名为《情僧录》。接着又有一个叫吴玉峰的人改《情僧录》为《红楼梦》。后来,东鲁孔梅溪把书名改为《风月宝鉴》。再后来,有个叫曹雪芹的人,在悼红轩里披阅十年,增删五次,编成目录、分出章回,又将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最后,脂砚斋在甲戌年(1754年)对此书进行钞阅再评注,复归了书名,叫《石头记》。
2.作者写本书的目的:
文中这样写道:“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言,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3.作者借着僧道之口道似乎道出了《红楼梦》的结局:
“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好了歌》和甄士隐对它的解注,似乎也预示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由盛转衰,暗示了主要人物的一系列遭遇。
二、对第一回关键人物的初印象
第一回出现的主要人物有: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甄士隐、贾雨村等。
1、空空道人
他是作者虚拟的一位幻异人物,是石头记的抄录者,易名情僧,并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其实,空空道人也好,情僧也罢,东鲁孔梅溪等,大都是指向作者。
空空道人和石头及其对话,更是表现出《红楼梦》艺术构思的独特性,它构成《红楼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空空道人也暗示了“一切都是虚无,无非是梦一场,最终还得归于虚无。”
2、一僧一道
从外形来看,一个是“癞头和尚”,名号:茫茫大士。另一个是“跛足道人”,名号:渺渺真人。
再往后看其他回的内容,两者似乎还有着分工,癞头和尚度化的多为女性,跛足道士则主要度化男性。他们有时一块出现,有时又分开行动。
3、甄士隐、贾雨村。
甄士隐可能是谶语,整个红楼梦就像甄士隐(真事隐)一样,说的都是真故事,但却把真实都隐藏起来了,只留下了贾雨村(假语存)。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两相对照而写的,两人的境况和遭遇截然相反,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也明确表示了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很有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4、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
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到了凡间,也就成了后来的贾宝玉。
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愿追随下凡为人,成了后来的林黛玉,愿以一生的眼泪偿还。
两者的第一次出场,似乎也为两人后来的关系和爱恨纠缠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三、第一回的地名、人名多用谐音,有其寓意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谐音的巧妙运用,堪称谐音文化的集大成者,从第一回就可以看出不少端倪来。
1、地名的谐音
大荒山、无稽崖:其中“荒”即“荒唐”,“大荒”“无稽”寓意“荒唐无稽”。
青埂峰:其中“青埂”谐音“情根”(情根峰)
介绍甄士隐住的街道环境的有:十里街(势利姐),街内有个仁清巷(人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糊涂庙)。
贾雨村是湖州人,湖州与胡诌谐音。
2、人名的谐音
人名比如我们上面提过的: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
甄士隐的女儿甑英莲(真应怜)
甄士隐的岳父封肃(风俗)
甑家来了位严老爷,“严”与“炎”谐音,暗示着一场火灾的发生。
四、受宗教思想影响的,《红楼梦》的功名观、爱情观、亲情观和财富观。
文章一开头就让“一僧一道”出场,是否反映了作者的一定宗教观念,说明他对道家和佛家都有一定地认同?这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
《好了歌》以及对《好了歌》的解注,个人觉得其中反映了一定的功名观、爱情观、亲情观和财富观。
五、加入诗词、偈等文学体裁
先是出现一首偈(四句之韵文),“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应该是佛家的叫法,不太懂这种文体。
另外有题曰《金陵十二钗》的绝句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这首五绝在平仄上并不是那么完美,不过诗的形式并不是灵魂,思想才是。此首诗有很深的内涵,其中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再往下还有这首七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上面这首也可以说是英莲的判词,其中的菱花也暗示了现在的英莲就是后来的“香菱”。
后来雨村在中秋节又吟成五律一首和一对联,后来又随口吟七绝一首,这里就不详说了。
最后,《好了歌》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了。
从体裁上来看应该是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和宗教思想。
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文中还有与之相和的《好了歌注》,承接并引申了《好了歌》的思想。小说中为跛足道人所做,诗歌内容隐射小说情节。
至于本书中的诗词大都是曹雪芹原创,还是从哪里借鉴的,或是另有人提供?这个还值得继续研究和探讨。
以上便是我对《红楼梦》第一回的粗读和浅评,诸位看官尽管拍砖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