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南宋末年,宋帝南逃时路经凤凰山,口渴难忍,侍从们从山上采下一种叶尖似鹪嘴的树叶,烹制成茶,饮后既止渴又生津,故后人广为栽种,并称此树为"宋种"或叫鹪嘴茶。”
(本文节选自《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潮州”)
早起去了李仔坪村,看那棵乌岽最出名的茶树“宋茶”,也叫宋种黄枝香。它的主人是柯礼群岳父家,现在也有买家包下它的茶叶。它就在村里几棵巨大的石头旁边,树干虬结,形态有力疏狂,但叶子却是不多了。
有人开玩笑说,到凤凰山就两件事,看看宋种,看看黄柏梓。我们没拜访到人人敬重的黄柏梓老先生,首先先去看了宋种。目前在凤凰山能冠称“宋种”头衔的名丛有4 棵。除了我们所见到的宋种黄枝香以外,还有宋种黄茶香和宋种王、宋种二号。
— 黄柏梓
1939年生。广东省潮安县凤凰镇人。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专家。1959年起从事潮州民间艺术和茶文化研究、宣传工作。1996—2006年担任凤凰茶叶专业协会秘书长,现为茶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成员。为凤凰茶业作出贡献,被广东省文化学会评为“新中国60周年广东茶事功勋人物60人”。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凤凰茶》《凤凰地论注释》,《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凤凰镇掠影》。
20 世纪50 年代的时候有一位70 多岁的老茶农黄四德说,他小时候看到的另外一棵宋种枝繁叶茂,有10 个分支,采茶的时候有10 个人上树,能听到人说话,却看不到人的身影,可见叶茂。
当时春茶的干茶产量能有11 公斤,茶农视为神茶,十分珍惜。每年除夕都要在茶树上系上金花红绸,祭茶神,敬茶树,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当时的茶商纷纷抢购作为镇店之宝,一个乡绅曾经出一亩半的水田企图独占此茶,到了1928 年,因为管理失当,就枯死了。
但是幸运的是,它还有个“遗腹子”。它的遗腹子是自然杂交的后代,所以叫宋种2 号。它位于乌岽山脚下的大庵村村后茶园里。登上大庵村任何一户居民的屋顶眺望村后那成片的老茶园,都能醒目地看到一棵墨绿色的大树从中跃出,那就是宋种2 号。
这棵树从1660-1952 年期间都是太平寺的固定资产,1952 年土改之后,分配给贫农黄勇,1980 年开始由黄娘庆管理。
宋种2 号也340 年树龄了,树高5.5米,树幅6.6×6.4 米。主干不明显。它可谓是子孙满堂,从1978 年开始生产队就去了短穗扦插育苗,1990 年开始茶农也取穗嫁接到其他品种或者单丛株系上。大家叫它“报春茶”。
说回眼前这棵宋种黄枝香,它是南宋末年村民李氏几经选育之后流传到今天的。在西方有句言语,说“神钟爱的孩子有许多名字”,这棵茶树应该就是被茶神钟爱了。
最初因为叶子形状类似团树的叶子,所以名叫“团树叶”;后来经过培育之后,叶形比其他茶的叶子都要稍微大些,又改名叫“大叶香”;1946 年的时候,凤凰有一个侨商在越南开了一个茶行,出售这棵单丛的茶,因为它的生长环境,所以叫“岩上珍”;1956 年经过乌岽村合作社加工后,仔细品尝竟然有栀子花的香气,所以更名为“黄栀香”(多写成黄枝香);1958 年凤凰公社制茶四大能手带着它去武夷山交流的时候,用的名字是“宋种单丛茶”;1959 年大跃进,又称为“高产茶”;1969 年,在文革的风气之下,改名“东方红”;1980 年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时候,它落实给茶农文振南管理,恢复名字叫宋种单丛茶,简称“宋茶”。1990 年,因为它树龄高、产量高、效益高,又称作“老茶王”。
这株宋茶树龄在600-700 年之间,高约6 米,树幅6.5×6.8 米,主干地面茎周长1.83 米。采摘期通常在谷雨前后,每年新梢能长3 个轮次,因为树老,生殖力衰退,近几年无花无果。
它产量最辉煌的时候是1963 年,制出干茶17.8 市斤,后来管理不当,产量连年下降。1987 年遭到一个精神病人砍伐,产量骤减。1996 年底,管理户在茶园增加白叶单丛32 株,与其争水分、争肥、争阳光,影响其生长。同时因为名声在外,游客参观的时候践踏茶园,上树采叶,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茶,所以茶树逐渐衰退。现在,政府对它有专项管理维护基金,管理户也用藩篱将它围起来,想再凑近它,已经是难了。
文:蔻蔻梁
图:丘,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系“茶源地理”公众号全网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