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读不声读,抓住关键词。
阅读时一定不要读出声,这样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教学中要求低年级(一二年级)孩子出声读,是因为小孩子容易分心,出声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培养语感。高年级孩子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不要出声读了。做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一般人的语速比视读速度要慢;其二,声音会对阅读者造成干扰,影响阅读效果。
人在出声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嘴”跟不上“眼”的感觉,这样,阅读的速度就会被拖慢。
有的人习惯于阅读时发出声音,或者不发出声音却做出相应的嘴型默念文字,这些习惯为速读大忌,应注意纠正。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发声阅读是一种不自信、恐慌的表现。越陌生的图书,读起来越容易发出声音。声音会给人一种暗示:我已经记下来了,我已经读懂了。同时声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阅读者对陌生主题的恐慌。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尽量摒除杂念,不断地强迫自己的眼睛继续往下看,同时努力思考阅读的内容,熟悉阅读的内容之后,声读的习惯就会逐渐改正。
如果无法改变默读的习惯,也不必过于懊恼和恐慌。有时候,在阅读中默念一些关键词有助于加深理解,这样偶然为之的默读不会对阅读速度造成太大影响,对阅读效果却是有利的。
阅读时,不可全篇声读或者默读,要尽力控制自己的视线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地移动,视线的焦点落在每一行的关键词语或短语上。
二、姿势要正确,避免疲劳阅读。
阅读时,身体端正,腰挺直,使身体的重量分散在臀部、腰部和足底各个支点上,能够有效防止疲劳。
疲劳是阅读的大敌,很多时候,阅读会因身体疲劳而中止,而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科学的阅读姿势。比如躺着看书,躺着看书时通常不平躺,而是身体歪斜,这就很难保证视线与书本的角度,这样不仅看书时比较费力,眼部容易疲劳,还会因为需要不断调节姿势而产生中断。此外,躺着时身体的血流循环减慢,大脑得不到充足供氧,就容易产生倦意。
背部不要弯,胸部稍挺起,这样可以防止脊椎胸曲加剧,从而对身体造成压迫,如果不注意,长时间下来甚至可能造成脊椎变形。
要集中注意力,首先应深入文字之中,不能被书的难度吓到,而望而却步。对于陌生的话题,我们可以先按各级标题对其进行简单划分,进行相应的思考,阅读前已有大致轮廓,阅读中不断提问、思考、解答,这样可以避免因恐惧造成注意力分散。
三、提高专注力读。
我们要试着封闭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观,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字面意思就说明了提高阅读专注度的方法。前文提到不声读、不在心中默念,其实就是通过封闭听觉感观来提高专注度;用手引导视线,其实是通过强化视觉感观来提高专注度。这样,我们的注意力不会被阅读之外的事物吸引,阅读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很多瑜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控制自己的意识,而不为意识左右。诚然,做一件事,比如阅读的时候,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阅读,并不是机械地以目光扫过一行行文字,用手翻过一页页纸这么简单。这也说明阅读需要极强的主动性,而不宜信马由缰,任由下意识的行为控制自己阅读。阅读越主动,越容易集中注意力,也越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也表明:高效阅读的秘密就在阅读者后脑勺上最突出的那个点。阅读的时候,将一部分注意力灌注于这里,有利于将意识锁定于一点,防止思绪游离书本之外。然而这一做法比较抽象,不易操作。怎样才算把注意力集中在后脑勺上的那一点呢?这并不是指总想着自己的后脑勺,而是类似于控制自己的意识,使之脱离阅读时最主要的感观——眼睛,而应主要集中在脑部。这样的体验类似于冥想,我们的意识仿佛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可以站在自己的身后审视自己,眼睛也就在后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