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有个五六年,花了很多时间在情节简单金手指大开,或者太多戏剧结尾的网络小说,让我审美疲劳,终究是打发时间,成为过眼烟云。长期读网络小说的后果就是让我带着敷衍的态度去读《追风筝的人》,读到后来我根本记不起第一章写的什么,但是再次一读,我甚至喜欢上他这种叙述方式,让故事的开始有种悲凉的基垫,成功的吸引了我。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误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身在美国的主人公阿米尔接到一个来自巴基斯坦跨洋电话,便用这通电话开启回忆模式。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爸爸是当地威望极高的商贾,在世人眼中他也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阿富汗人,祖上是律师出身,但是偏出了他一个商人,这位商人正直、热情且赋有同情心、大胆却近乎狂妄,因为曾徒手杀死一头熊,他父亲的好友拉心汗称他为“飓风先生”。
这随后变成远近闻名的绰号。这个绰号可是名副其实。爸爸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留着浓密的小胡子,卷曲的棕色头发甚是好看,跟他本人一样不羁;他双手强壮,似乎能将柳树连根拔起;并且,就像拉辛汗经常说的那样,黑色的眼珠一瞪,会“让魔鬼跪地求饶”。爸爸身高近2米,每当他出席宴会,总会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
为建造一座恤孤院,从没有建筑经验的他亲自画出建筑图纸,施工中的各种劳力、材料都由父亲负担,还得疏通当地官员,‘给他们胡子上抹油’。如此乐施行善、在商场上杀伐果断的男人却有个胆小怕事、整天只知道看书写故事的儿子,就连被别的孩子欺负都需要靠他同岁的小仆人哈桑为他出头,他对此感到烦躁,因为妻子为生阿米尔难产而死更加无法对这个儿子产生一点好感,如果不是亲眼看着阿米尔从他老婆肚子里出来,他都不相信这样的男孩居然是他的儿子。虽然这让他苦恼,但是阿米尔也没有变成应该去踢球的男孩,而父亲依然像颗大树为他的家庭遮风挡雨。
开头阿米尔回忆12岁那天发生的事情让当时年幼的他做了一个又一个错误的事情,在那堵快要坍塌的泥墙的小巷子里,他亲眼目睹他的忠诚的仆人哈桑被人欺辱,而他却没有丝毫勇气站出来阻止他们,良心的不安让阿米尔没有脸面再承受哈桑的忠心耿耿,他设陷阱让哈桑离开,最终如他所愿,哈桑和他父亲离开了他们家。那天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失态,几乎是嚎啕大哭的挽留他们留下,因为哈桑的父亲阿里同样是从小就服侍父亲的仆人,但不同的是父亲把阿里视为朋友、兄弟。
紧接着,战乱开始了,他们被迫离开阿富汗,奔波在逃亡的路上。在一个关卡处,俄国士兵需要他们同行的一位女士交换才可以放行,父亲非常恼火,比荷枪实弹的战士还英勇,
“我要你(翻译)跟这个家伙说几句,”爸爸说,他在跟卡林说话,眼睛直望着那个俄国兵,“你问他的羞耻到哪里去了。”
他们交谈。“他说这是战争。战争无所谓羞耻。”
“跟他说错了。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他说在你脑袋射颗子弹一定很爽……”卡林说不下去,但朝那个被士兵看中的女人努努嘴。那个士兵弹掉手里还没吸完的香烟,取下他的手枪。看来爸爸要死在这里了,我想,事情就会这么发生。
“告诉他,我就算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爸爸生气的说,转向那个一脸坏笑的士兵,“告诉他最好一枪就把我打死,因为如果我没有倒下,我会把他撕成碎片。操他妈的。”
父亲最后没有被俄国兵杀掉,顺利的通过关卡,又经过许多生死坎坷才逃到巴基斯坦,然而巴基斯坦也不是他们逃亡的目的地,后来他们又去了父亲向往的美国……
之后长大成人的阿米尔在美国遇见同为阿富汗人的妻子,又在某天接到拉辛汗的电话,他心中从来未得到救赎的罪孽日以继夜的折磨着他,带着这份沉痛的心情,阿米尔又踏上返乡的路程。本以为可以尘埃落定,等待他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转折,让我这个脑洞颇大的读者都瞠目结舌,然而这些转折放在这部小说里又是那样恰到好处。作者用真实的故事、细腻的语言将阿富汗的面貌重新描绘,他并不是电视上那样硝烟弥漫,充斥着塔利班恐怖组织,他还有不会动摇的信仰、美丽的人性和书写这番故事带世界的伟大的作家。
关于和哈桑的纠缠,还是大家亲自去阅读吧!他才是追风筝的人。
我觉得高中的孩子更适合看这本小说,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