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今天无意遇到的一句印象深刻的文字,大意是,一个人离家越来越远,日后,他就成为了天上的一朵云。说这话的人好像是作家苏童。
说的真好。我先是放眼窗外,看了看远近高高低低的躺雪,它们接近云的状态,无论外形还是心态,在我看来是表亲。我又想到了我在乌鲁木齐一路走来的普通寻常的岁月,感觉此刻用“居无定所”,最为恰当。
此话又要分作两层来展开了。第一层是物质的看得见的,包括工作和生活,具体表现为与之密切的场址。用手指仔细掰开计算,工作9年,我已随单位搬离3次,马上我要经历自己在单位的第4次搬离。生活中更甚,在选定目前住址前,我们已租过4处捉襟见肘的临时住所,以致家中目前还有舍不得扔弃换新如影随形的旧家具。每次在起心动念准备狠心抛弃它们时,总能隐约听到它们的嘤嘤哭泣声,于是只好在忍无可忍时买新补偿自己受虐的心,同时把它们继续供奉一旁,交时间给彼此一个了结。
那些看得见的居无定所,其实还好,不然不会一次又一次承受至今,流落至此。想想老在一个城市的同一个角落生活起居,兜兜转转,所见所感趋同也挺没意思的,转场一次,那些即将离开的就掏去你的一部分,马上抵达的又填补回来完全不同的一块儿,很快,你又会恢复完整。
第二层看不见,却感受更为鲜明,多数时候叫人痛心疾首。今年中秋回家,我从祖国最西辗转回到了最东。期间见了发小,一个善良干练的两孩妈妈,她的人生轨迹大致是大学只在济南待过4年,而后就回到了家乡工作,爱人就在离家不远的另一乡镇,父母距离自己2公里。她就是“居无定所”最为直接的反义词。很多时候,比如中秋、春节,我很怕看她的朋友圈,一幕幕直直戳进我的心底,又有一些时候,我又希望看到她的朋友圈,那些关于家乡的日新月异的纷繁消息,那些包括父母在内的老人们的日渐老去,那些屹立不倒的不被岁月更改的幼年痕迹,等等,对于一个离家3千多公里的人,足够站成一长排描绘复杂心境的形容词,在我人生的很多节点,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摧毁力。
有年春节回家,发小开车送我们到家乡的汽车站转车去济南。我们话不多,在车站进站口深深拥抱,大家故作潇洒,没等转头,早已眼泪肆流。父母每次送别我,想必也在努力逼退泪水,尤其是父亲,从来不愿意直面迎接和送往自己孩子的那一刻,独自一人在阳台背光处,无声长坐。
岁月深处,这些画面久久不去,安静而慢慢地凝结成一枚枚尖锐的钉子,楔进了记忆的树丛。不曾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