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道生活会突然给你怎样的馈赠?就如我遇见简书。
(一)
依然记得六个月前,我初见简书的欣喜。“简书”,就这两个字,让我在燥热的六月如入一片柳阴,突遇一泓湖水,沉静安宁。
从来没有想到能有这么多的字从我的指尖流出——六个多月,二十万字(还是不说质量吧)。
除了学生时代的作文,拿文凭时拼凑的“论文”,以及给孩子写过两本成长日记,还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写过东西,没在其他平台写过文,更别说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了。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发布”之后,有人阅读,有人点赞,有人评论,对于我那是一份怎样的惊喜啊。
曾跟家里人调侃,简书才是我的初恋。这六个月里,在简书读,在简书写。正如突然跌入的一场爱恋,每天只要有空,就要想见。听别人心声,也倾诉自己。只要有空,总会点开简友们的文章来读,总会思考我今天写什么呢?又怎么写呢?这一场欢喜与缠绵呵,不输初恋。
我的生活非常简单,甚至是封闭的。简书就象一扇窗,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也许,也正是我会如此迷恋它的原因吧。
在这场遇见里,我也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也许她一直都在等我发现)——越来越喜欢的自己。这种感觉,真好。
没有一场邂逅是无缘无故的。我以为,正是我一直以来对文字的由衷热爱,对阅读的痴迷,才成就了这场美好的遇见。
感谢简书。感谢遇见。感谢我自己。
(二)
有人说,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我相信这句话。
简书里,最喜欢的专题就是“散文”。
感觉在这个专题里,最能读到朴实的真情,这也是我认为文字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我的每一篇文字,也会第一投散文专题。
有时写了篇“四不象”的东西,总要在散文专题门前徘徊好久,才会鼓起勇气敲门。简友老猫说:“进了又如何?”“进了就是回家了啊。若是被拒了,会感觉那些文字被关在家门之外一样没有着落啊。”
也许还因为散文专题的宽容吧。我一百多篇“散的文”,几乎都被散文专题收录了。我写不来诗歌和小说,散文就是我的家,文字入了散文专题,才觉安心。
现在散文专题已有五十多万人关注了,真是好大的一个班哪。心里一直觉得这就是一个庞大的班集体,秀玲主编就是班主任,几位副主编就是课任老师或是班委。每次收到被收录的消息,被主编打赏的消息,被推首页的消息,感觉就是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赏一样,那种开心,难以言传。
在这个班集体里,有学霸,有学神。读他们的文章,我打心底里佩服。而我自己,就是坐在窗边的角落里的,天资一般,学识平平,却也在默默努力的学民一枚。偶有一篇文章被主编推到首页,感觉就象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一样。也就会收到新的关注,似乎听到有同学说——哦,这班里还有木棉这个人啊。
据说散文群也是简书各群中人气最旺的群,好像已经分为三个群了。不知为什么,今天又收到新上任的群管理员要拉我入群的简信。平时我很少在群里发声,不仅因为时间少,也还因为自己不会聊天,比较乏味。记得这几个月里,在群里说话也不过就五六次。
那是刚用简书不久,偶然读到别山举水的文章,特别惊喜,就在群里分享了感受;那天在群里得知别山举水签约简书,很为他高兴,也参与了群里的热聊。还有就是偶遇八里山人程远河的文章,很惊讶简书里还有这样清崛(自己造的词)的文字,忍不住在群里说了。另外两次就是自己的文字初被推首,激动得又在群里发了一遍。
“散文”专题之外,最喜欢“七零后”专题。
感谢主编小凯。在简书,七零后也是一个温暖的集体。记得步绾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字可以读出年龄,但不限于年龄》,而我偏爱这个年龄段作者的文字,大多质朴有温度,有生活,有思考,也不乏梦想。
我的简书好友也大多在这个专题里,每天打开“七零后”,就觉得是去看望老朋友一样,自在随意。听朋友说家常,话生活,谈梦想,特别亲切。
真诚直率的梅拾璎说,“我感觉我们七零后是最可爱的一群人”,我也认为是。因为简书,我遇见了这么多热爱文字,默默努力的七零后朋友。这种感觉,真好。
感谢简书,感谢遇见。
(三)
我并不是一个定性很强的人,但自从用简书,却从没间断过更文。
这六个多月,近200天的路程,朋友们的陪伴和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在简书,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无论文学素养还是文字表达能力,我都是属于底层次的。有些朋友之前就曾多次发表过文章,甚至是当地知名的作家;有的在其他的写作平台是知名人士;有的出过书。他们却依然谦虚而勤勉,我在佩服之余,也更想努力。
每一篇文字发布后,总会收到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的热情鼓励。这些鼓励于我,就如冬日里的暖阳,暗夜的火把,让我拥有无尽的动力。而有些溢美之辞,很让我惶恐,但也给了我鞭策。
特别要感谢给我批评和指引的几位文友,你们的话我全都铭记在心。
非常幸运的是遇到一位真诚、直率、严厉的师傅(师傅很反感我喊师傅,趁这机会多喊几声师傅)。
记得他曾跟我说:“你的写作路子很对,一定要珍惜。”我感觉自己当时是明白这句话的。但真正懂得,是在写了《婆婆》和《你是别人家的好父母吗》这两篇文章之后收到他的简信批评时,豁然明朗——“不要写这样的文字,会让你倒退。刚刚发芽的文学幼苗,别让它枯干,用深情和挚爱去滋养。”
还有一次,是写《女红》一文后,一连收到他几封批评简信。
“女红,这么好的情怀,你没有写到位,反而写俗了。原谅我直言。”
“心太粗,怎么没细想一针一线的情意,不次于尺素红笺。”
“那寄往塞外的征衣,多少的情怀,不仅仅是爱情。当今也不缺。母亲细密的针线,托人捎给外地打工的孩子。古风新意,多有感慨。”
说实话,这些批评很让我震惊——竟然有这样真诚直率的人!正如读他的文所感觉到的那种清明,当时心里就认定这就是师傅了!
并且,他还提醒我“尽量慢阅读,深阅读”。
还不止这些。
感谢师傅。感谢这份遇见。
(四)
对于自己写下的这二十万文字,我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如母亲看新生儿,爱不够——发现它粗浅稚拙,不喜欢——清楚它有什么和缺什么。喜欢,更不满。
这个过程,能看出自己在成长。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如孩子的蹒跚学步,跌跌撞撞中越来越稳。
曾有朋友问,你这样写下去,想要怎样?又能怎样?
我也曾问过自己。
那天读到一篇很真诚的文章《我想当作家》,有朋友评论说“我也想”。说实话,我不敢想。如果是在二十年前,也许敢。但,我毕竟开始得太晚太晚,至少晚了二十年。
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呢?
就为当初的与简书相遇的欣喜,就为把自己的思绪从指尖流出的快感吧。
那天,闺女给我看一幅画,让我说说那幅画最让我动心的细节,我表现得有点心不在焉。她说:“妈妈,我劝你还是放弃学习写作吧——就凭你这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也不大可能写出什么好作品。早放弃也许会免除坚持而不得带来的痛苦。”
她可能看出了我的沮丧,连忙改口道:“妈妈,我开玩笑的,别当真!你那么喜欢,就享受这个过程也是挺美好的!”
玩笑里有实情。但她说得也很对——享受这过程也是挺美好的。
这,就是写下去的理由。
(谨以此文,告别我的2016,迎接我的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