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厉害的妈妈”,很多人都会想到“优秀的妈妈”。越来越多的女性把注意力从“培养优秀的孩子”转移到“培养优秀的自己”,因为“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可并不绝对。很多事业成功的妈妈,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很多事业成功的孩子,并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春节前刚刚霸屏的北大博士,他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现实,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为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结果却经常适得其反?答案可能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厉害的妈妈”——我说的“厉害”,是性格上的强势,是情感上的操纵,是对孩子的控制和束缚。这种“厉害”并不一定表现为训斥打骂,也可能表现为爱,表现为冷暴力,表现为道德绑架,无论哪一种,都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你全都要听我的。
这种“厉害”的妈妈,在现实中十分普遍;但是很多时候,她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危害——对于孩子来说,遇到一个“厉害”的妈妈,无论自己将来是否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的人生都很难获得幸福,因为母亲的“厉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在孩子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甚至伴随孩子的一生。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且来看看“厉害”的妈妈究竟可以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一)童年阴影
对很多孩子来说,母亲的性格就是自己童年的底色。
采采说,她的童年很痛苦,笼罩在她家庭上方的阴云,正是她的母亲。母亲一生好强,年轻时尤甚,稍有不满就要大肆发泄,发泄的对象从器具摆设,到家人孩子,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更有甚时,甚至会追到亲戚和老人的家里撒泼打滚。采采毕业后远嫁他乡,可即便如此也逃不掉母亲隔三差五的电话追杀,有时甚至会追到家里来,连自己老公都一起被骂。采采说:“哪里有什么童年光芒,我能坚持活到现在,就已经很顽强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妈妈的强势都表现得这么激烈,很多时候它以爱的形式,温情脉脉地出现,但是同样让孩子感到窒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在自己书中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15岁的女孩子写信给他诉苦说:“孙老师,我知道我妈妈很爱我,但是爱得我都想去死,因为她爱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我梳什么发型,背什么书包,跟谁来往,全都是我妈说了算!”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独立的灵魂,让另一个个体完全活在自己的设计之中,牢牢地束缚已经让一个15岁的孩子到了“想去死”的程度,这样的妈妈不能说不“厉害”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所以,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童年是本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为将来的人生道路储备能量的时期,是获得对抗人生挫折困顿的力量之源。可是一个“厉害”的母亲,不仅让孩子失去了简单纯粹、无忧无虑的机会,没有给孩子的精神银行积累财富,反而给孩子的童年打下了灰暗的底色,过早透支了孩子的天然能量。
(二)性格塑造
再来看看我们前文提到的那个北大博士:在春节到来、本该阖家团圆之际,这个34岁的成年人、高材生,发表了万字长文,数落父母如何几十年来干预自己的生活,至其性格产生严重缺陷。
有人说这个博士生小题大做,其实不然。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而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背景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与母亲相处的时间更多,所以跟母亲关系尤甚。老舍在《我的母亲》里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用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厉害”的母亲,能传给孩子什么样的性格呢?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案例中的男孩,姑且叫他小志吧!小志曾经是我们童年的玩伴,我们在一个家属院里长大,小时候的小志聪明活泼,爱说爱笑。小志的妈妈对待别人还算正常,唯独对小志要求“严格”,非常“厉害”:很多次我们在一起玩耍,小志妈妈喊他回家,他应得晚了,或是走得慢了,妈妈都会气势汹汹的过来“捉”他;印象里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也记不清因为多少不同的原因,他的妈妈飞起一脚把他踹出好远……后来的小志越来越不听话,他性格暴躁,无法沟通,心里好似被恶魔占据,任何劝说都听不进去。这样的小志几度转学,到处打架,在家没日没夜的玩游戏,一恼怒就跟父母对打。现在小志已年过三十,无妻,无子,无业,无用,除了吃喝拉撒,就是上网游戏,几乎已经废掉了。
现实中,这样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妈妈并不少。不过更多妈妈的“厉害”都没有表现得这么直接,但是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却丝毫不减。安安和宁宁是一对双胞胎,她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里,她们的妈妈温柔贤惠,也几乎从不动手,但是家里必须是妈妈的“一言堂”,所有家庭成员的大事小事都得听妈妈的,否则妈妈就恶语相向,甚至以痛哭绝食、离家出走这样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让人就范。安安和宁宁从小就特别“懂事”,特别优秀,但是她们的性格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特征:安安胆小软弱,是个好好先生,明明自己颇有能力,但是无论在工作还是婚姻里却都甘做配角,没有主见,就算受气也不反抗;宁宁争强好胜,性格执拗,处处不服,出类拔萃,总是能成为局面的掌控者,但是在亲人和爱人面前却无底线的牺牲自我,放弃原则。武志红曾经说过,强势的母亲养大的孩子,要么习惯于被控制而性格懦弱,要么在耳濡目染中也渐渐学会了强势。安安和宁宁正是这一总结的生动注解;同时也不难发现,在她们两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带着习惯顺从、压抑自己的烙印。
越是“厉害”的母亲越是难以明白:我这样费心费力的教育你,为什么你却不听我的,偏偏要变成我不想你成为的样子?
马卡连卡的话大约可以回答这个疑问:“不要以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中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么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厉害”的母亲,不管是直接呵斥还是隐形强势,都无可避免的在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也可以说,影响了孩子的命运。
(三)家庭影响
很多“厉害”的妈妈,并不会因为孩子长大成人,就变得不再“厉害”了。因为“厉害”本身是一种性格,是一种习惯,年纪越大,越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妈妈的“厉害”不仅通过影响孩子的性格从而影响孩子自己的小家庭,而且还会以直接介入的形式,对孩子的家庭给予重创。
还记得2008年,天涯上有篇帖子曾掀起舆论的风浪,帖子称北大的佛学博士孟领殴打岳母。后来经过人们仔细分辨,原来真相恰恰相反,是孟领的岳母殴打女婿,当然参与殴打的还有岳父和小舅子,原因是岳母要求自己闺女——也就是孟领的妻子——给自己的儿子买房,闺女答应了,但是买房有困难,所以岳母看上了闺女和女婿自己住的房子,闺女差点又答应了,女婿没答应,所以……好“厉害”的母亲大人!孟领的妻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早已习惯了这种压迫,她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无限付出去迎合母亲的不断要求,即便结婚成家也跳不出这个圈套。如果不是孟领清醒,那么这个家庭很有可能毁于“厉害”的岳母。
近些年,大家对“妈宝男”这个词语都不再陌生了吧?“妈宝男”未必都是人品有缺,但是无一例外都惟母命是从。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妈宝男”,也有无数个“妈宝女”,只是因为中国婆媳关系的特殊性,所以“妈宝男”的特征更加明显。有很多网络爆文里详细记录了婆婆对小夫妻家庭关系的影响,轻则闹得家无宁日,鸡飞狗跳,重则闹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朋友的孩子还没断奶,他们夫妻就离婚了。离婚的直接原因是夫妻的争吵,根本原因却是婆媳矛盾:婆婆一生好强,不仅对已经成家的儿子毫不松手,还要控制儿媳教育孙子的方式。儿媳分辨几句,婆婆就在儿子面前大哭大闹,儿子不分青红皂白和媳妇儿争吵,甚至动手。于是成立不久的小家很快分崩离析;
同事家的大伯,年过六十和妻子离婚了,因为他八十岁的老母亲年轻守寡,一手把他拉扯大;老母亲一直讨厌儿媳,以前没条件离婚,现在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家里不再需要妻子,而老母亲时日无多,做儿子的要让她高兴;
朋友的父亲对他母亲明明很有感情,但是却一直态度粗暴,动辄非打即骂。朋友心疼母亲,憎恨父亲,父子关系一直不睦。直到父母日渐衰老,一次父亲酒后吐真言:“你奶奶说,打到的女人活到的面,你要不管我替你教训……”原来朋友的童年阴影和母亲的一生艰辛,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厉害”的奶奶!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分析过婆媳关系,他认为婆媳关系其实是婆、媳、儿子之间的三角关系,婆婆对儿子的控制和占有是婆媳矛盾的根本所在。同样,如果小夫妻跟女方父母一起生活,婆媳矛盾就会变成女婿和岳母之间的矛盾。
越是强势的母亲,对子女的控制欲就越强;越是“厉害”的母亲,其子女获得家庭幸福的难度就越大。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幸福,人生也很难顺遂。
……
说到底,性格强势、“厉害”固执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缺陷如果恰好出现在母亲身上,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的灾难。蒙台梭利说:“成人的幸福是与他在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
西方有句谚语说:“那双推动摇篮的手,掌握着整个世界的未来。”母亲本身确实是一个“厉害”的角色,因为她掌握着世界未来的走向。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一个性格健全、情绪稳定、尊重孩子本身、懂得教育规律的母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少蒙苦难,少走弯路,成为一个有能力获得真正幸福的人。
愿你“厉害”而不“厉害”,愿你许给孩子真正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