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难中》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摩了一个典型的知识阶层小人物在战时可笑的心态。战争让潘先生慌乱无措,急着举家逃难,而逃难中一家大小四口人手拉手的细节,更是让人含泪而笑。这在杂乱的火车站,虽是个地道而且迂腐的可笑动作,也不失为一个有效联接家人的方式。在刚刚逃离后,就立刻显露出侥幸的张狂。战争稍事停息,就急不可耐地预测和平,不顾妻儿安危,匆忙赶回学校,展示了小知识阶层的勇敢和尽责的一面。当战争刚又打响,潘先生就又慌乱逃向红十字会。在避难所,甚至听到了别人恶毒的诅咒,那方面的朱统帅实在可恶,这方面打过去,他抵抗什么呢。文章展现了潘先生侥幸的心理:既想保全自家四口人的生命安全,又想在战乱中博得一个好的名声。结果,在自己目光短浅的预测中,饱受惊吓。可谓多灾多难,又有点滑稽。读来,让人含泪而笑。
从一个逃难到另外一个逃难中,潘先生的整个心理巨变过程展露无遗。让我们看到了这颗其实脆弱的心,在人生的苦难中艰涩的挣扎着。既有细节的详细刻画,又有整体勾勒,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塑造了潘先生的形象,以及这个形象背后的心灵激荡。
小说全篇,并没有直接讲述战争的内容。在结尾,讲述潘先生写欢迎杜统帅的标语中一个“薄”字时,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车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简短的几个字词语,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潘先生生活的战争年代,早已远离我们而去。如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宁。“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种田。”我们已经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苦苦追寻的幸福安宁的生活。而今我们伟大的祖国,正阔步在民族复兴的光明坦途上。能够生活在这个年代,生活在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地上,我们是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