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照常去了仿吾书店,书店里较往常冷清许多。邻桌是一位大姐,带着孩子来上一对一的家教。大姐的孩子今年抢高三,为了提高孩子毕业考大学的竞争力,大姐每天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补课,补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孩子是女孩儿,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有些斯文,在辅导老师的面前“色愈恭,礼愈敬”。尽管有些许不甘,女孩儿的眼中更多的是无奈。
一个半小时的补习结束,大姐开始向另一位家长吐苦水:孩子班上有个学生,入学成绩优秀,在班里名列前茅,学校老师都不卖力气教学,别的孩子都报辅导班,那个孩子性格耿直,硬是不肯报班学习。如今,他反而成了班级里的差生……现在的孩子不报班哪行?
另一名家长也显得颇为不满,但他明显把矛头指向了学校的教师和教育。他对学校教师的批评主要是:教师上课不用心,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无心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把学生的难题留给家长,家长束手无策,只能花钱请家教;更有甚者,学校教师摇身一变成为课外辅导老师,不仅仅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换,身价也瞬时翻涨。
听着他们的抱怨,我也不禁思绪万千。群体性课外辅导到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特例,还是一种常态化,这种现象是家长被迫作出的无奈之举,还是学校与社会分工与需求的自然产物。也许家长倍感委屈,学校也无端受指责,但无论谁是谁非,受伤害最大的一定是无辜的孩子!
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种爱某种程度上无疑是盲目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将学生培养成何种人,如何培养的问题决不能犯糊涂。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抑或把学生培养成情商不高的刷分神器都是我国教育的缺失。教育前路漫漫,需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