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哲学既不能让他填饱肚子,也不能让他拥有世俗的物质和金钱。可以说它很抽象很空洞,毫无用处。
然而要想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就得用哲学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
如果有人说,我不需要活得明白,稀里糊涂过日子,有什么不好,那就另当别论。
其实哲学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深奥。那么什么是哲学呢?
对于哲学的定义,自古至今,莫衷一是。
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罗素说,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有系统的反思。
胡适说,哲学是要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
在众多的大哲里面,我认为唯有诺瓦利斯关于哲学的定义最形象。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
哲学的英文是philosophy,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爱好智慧。所以古希腊哲学家普遍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有一本畅销书叫《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勃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哲学史书籍。
苏菲和艾勃特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来借以阐述枯燥的哲学概念,从而使其趣味化、生动化。
如果想走进哲学的大门,又不想被枯燥乏味的哲学催眠,那就打开《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吧。
哲学强调的主要是友爱,而不是情爱、博爱,它是用一种温和而理性的态度来探索宇宙人生之中的奥妙。
它讲究的是过程,要求我们不停的询问和质疑。难怪古希腊大哲认为,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不好奇了,岂不是行尸走肉一样苟活于世,还有什么意思呢?
从这一点来讲,小孩子最近乎于哲学家,因为小孩子每天都有很多不同的刁钻的问题。有时大人都不一定能回答上来。
有些父母比较耐心,不好回答的问题还会去思考,去查阅,然后再告诉孩子。有些父母就直接说“烦死了烦死了,我自己都一堆事情,到一边玩去。”这岂不直接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哲学源于好奇,如果父母直截了当的打发了孩子,那以后孩子有什么问题还敢问你吗?
爱好智慧不一定拥有智慧。就像有的人喜欢读书,但不一定拥有智慧,因为他们从不思考。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装饰,是一种消遣。只是这种消遣比其他消遣方式看起来更高级。
年长者不一定比年轻人更有智慧。就像在我们老家偏远的山区,有的人压根没读过书,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生活的地方。生活范围狭窄,目光相对也比较短浅,思想也比较固执。他们只要吃饱穿暖,便无他求。而那些年轻人上过大学,见过世面,有时显得更有智慧。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许多未知和变化,等待着人类的探索与开发。如果人们都没有好奇心了,而局限于已知的领域,世界如何进步?
哲学是灵魂上的思考,而人是身心合一的动物。对吃五谷杂粮的人来说,人是有惰性的。“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身体的惰性对人追求智慧实在是一大阻碍。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我曾经也深有体会,当我“穷困潦倒”的时候,每天节衣缩食,但是我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问题,写出了很多比较像样的文章。而后来,生活条件提升了,反而懒得看书写作了。
还有一段时间,我在一个毫无发展空间的私人企业呆了四年,因为我懒得走出去,懒得思考。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了斗志。然而,事情发展都有两面性,在那看似浪费时间的四年里,认识了现在的老板,她成了我生命中的贵人。
所以,凡事都要思考,让自己保持好奇,保持学习的状态。努力的克服惰性,培养高度自制力,让灵魂不断的得到提升。
像很多人喜欢看电视,因为电视广告有一种催眠作用,无形中你会认为广告宣传的东西是最好的。还有许多人喜欢看连续剧,看着看着,身心融入了剧情里面,或哭或笑,还有人模仿,甚至做出不合理的事情。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于他人与社会不利。
懂得哲学,就会让我们凡事不会人云亦云,而是理性的去思考去反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你不思考,你就会上当受骗,别人说什么你都会信以为真。你就会被迷信和无知所蒙蔽。为什么骗子总会去骗一些老人和女孩子,还有一些心怀不轨的男人。因为他们不懂得思考与辨别。认为那是真的,认为自己相信了骗子,自己就能得到某种好处和利益。
所以凡事要善于思考,懂得辨别。不贪是防骗的法宝,坚信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才能不做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