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共读书籍:《干法》—稻盛和夫
往文回顾:
今天分享第二个主题:“什么才叫“认真”工作?”
-01-
关于“认真”,毛泽东曾这样解释:“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稻盛和夫又是怎样“认真”工作的呢?
当决定认真去做,绝不抱怨。稻盛和夫把锅碗瓢盆全部搬到车间里,每天吃住都在车间,彻底跟陶瓷生活在一起,他请公司帮订阅一些最新的、关于陶瓷的英文杂志,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动态,全身心投入研发相关课题。
每天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看杂志,废寝忘食。经过了一番如此艰苦的“认真”,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成功。
当时公司要求研发镁橄榄石,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将镁橄榄石粘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饭睡觉都在想解决办法。有一天,他无意间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黏在了他的裤子上。突然气急骂到,“是谁把松香放在这呀”。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启示”:这就是最好的粘合剂啊!于是,他开始用松香做粘合镁橄榄石的实验,难题由此被攻克。
这真是个神奇的发现:啃论文,泡实验室都没得到的东西,最终却是由“一脚之力”得来的。难道是“上帝”,难道是神灵,难道是佛祖看他这么辛苦,忍不住给他一个提示?
稻盛和夫认为,这个“保佑”全是因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个问题,所以当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间,灵感就迸发了。
-02-
后来这个问题我在一本书上,得到了准确的解释: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既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专注模式下,你的各个脑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问题上,就像手电筒发出的集中光柱一样,直接投射到具体目标,你会把关于这个问题的常规性内容都过一遍。
在发散模式下,这个过程如同手电筒在照射远方,虽然光强降低,却更为分散。此时大脑放松,不同脑区的联络会增多,为有创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机会,更容易出现灵感。
那么是不是有创造力的人都不需要专注模式,只要发散模式就够了?正如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散就是那个巧妇,没有专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饭来。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经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大米,只等那临门一脚的巧妇来了。
稻盛和夫的这项发明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让这个发不出工资的陶瓷厂从此拥有了领先的、极具竞争力的技术。
对于稻盛和夫来说,这次成功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不是使他摆脱生活窘境的奖金,也不是享誉行业的科研成果,而是他发现了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这件事太有挑战了,现在给我什么我都不会换,我就喜欢工作!
-03-
他从一个排斥工作的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专注投入,变成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从科研工作中发现了美好,而这些美好也许就是外人眼中枯燥无味的部分。
想想我们身边的人,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对工作枯燥和乏味,却不知道如何去对待,然而经常抱怨之中还不得不工作,使其痛苦。
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是一件特别满足又有成就感的事。当你认真、敬业地对待工作时,你就能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厚重起来。
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稻盛和夫认为,通常西方人会更加排斥工作,因为他们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罢工”缕缕上演,而东方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大概源于文化不同。在东方,日本名族向来就非常勤奋、任劳任怨。现在,西方思潮不断侵入日本,让很多年轻人也认为工作时一种必须经历的“痛苦”。
其实仔细想前人的生活,尤其是老一辈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都是闲不住的人,一年四季总要找点儿事情做才行,闲下来就觉得难受。所以,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的思想,实际上太束缚了。
我们一起记住稻盛和夫这些话,他会成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财富:工作能够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你的人生。在你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地去投入工作。
-04-
在本文提到了,稻盛和夫工作中的意外收获,认真对待工作。你有那些收获呢?你有什么感想?建议书友们将自己所获得的感想心得,分享至下方评论,与书友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书友们的每一条评论,我都会作答。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分享会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就动动你的手指点个赞吧,谢谢阅读^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