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英/文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近日我品读了第六章《我心中理想的德育》,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话,我不由得掩卷沉思,浮想联翩。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陶老先生还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真字的含义应该是极高的德育层面。为人师者,该如何去科学践行教育家的德育价值观,多少年来,我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
纵观现在的小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在学校有老师呵护,在家里几个大人当宝贝宠着,哪里忍心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哪里又肯让孩子做一点儿家务。长此以往,他们极度缺乏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质。同伴之间的矛盾、遇到的挫折,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些基本的德育还真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立竿见影的。
“身教胜于言教,”孩子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回想童年时期,我虽生活在清贫的普通农民家庭,母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兄妹六人应该如何和睦相处,但在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中,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比如吃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如果偶尔哪一顿做得饭偏少了,结果反而会有剩余,因为每个人心里都装着兄弟姐妹,都懂得谦让和心疼对方。
再比如做家务,我们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像种田、犁地的粗活、重活哥哥姐姐会主动包揽;我和三姐最小,六七岁就把扫地、烧锅、洗碗等家务活当成己任。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认为家务活是自己的责任,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主动去做。
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但他们的道德境界却很高,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勤于奉献,为人称道。
我婆婆现在已年近古稀,没有上过几天学,一生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和睦乡邻,德高望重,堪称我们晚辈心中的道德楷模。究其原因,我觉得她是在诸多的自然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性,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也得到了陶冶。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以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许多的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
如果你想让孩子懂得真善美,建议您和孩子一起看《哈佛家训》,这是一本教子课程,也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本书编选的每一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对社会、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还可以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使他们知微见著,从一滴水看见海洋,由一缕阳光洞见整个宇宙。
十年前,《哈弗家训》是我和大儿子亲子共度的必读书目,现在,它又成了我和小儿子以及学生、家长的精神食粮。每每阅读,汲取精华,如沐春风,神清气爽;摘抄箴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http://www.jianshu.com/p/35d0116b740b)
有规划地读好书,让学生浏览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静心读书;相当一部分家长朋友行色匆匆,忙于生计,根本不去考虑通过读书提升自己,更无暇顾及孩子贫瘠的精神世界。
无论现状多么不尽人意,作为老师,我只想竭尽全力去唤醒、激励、鼓舞他们,我始终坚信相信,亲子共读、师生共读一定会让家长体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才子佳人学富无车,才高八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健康的生活才艺不仅是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人的德性养成中具有熏陶功能。
试想,当一些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沉迷于网吧游戏、流连于电视机前?所以我们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远不如把琴棋书画等高雅健康的情趣充实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
很庆幸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日日正在践行中。我和上五年级的小儿子约定:每天背诵一首古诗,练习一张书法,赏读一篇佳作,打一个小时乒乓球,早已成为习惯,诗意生活,情趣盎然,怡然自乐,受益匪浅。
现在,我正在积极快乐地把这些可行的有益身心的生活情趣,分享给学生和更多的朋友们,希望更多的家庭实践、受益。相信健康高雅的东西一定会极大地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孩子们的一切行为习惯也一定会悄悄地向趋美向善的方向发展,包括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等。
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的金句告诉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极强,正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可以根据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点点地去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内化成好习惯,定会举止优雅,谈吐不凡,向善趋美,心地良善,学习生活,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俗语习惯成自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二零一八元旦那天,我写的《新年寄语——致三二班的孩子们》一文( http://www.jianshu.com/p/d603dc27b679 ),把培养生活学习等习惯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旨在让学生不断进行“道德长跑”,时刻提醒自己强化良好的习惯。
昨晚我读了简友晓多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刷遍朋友圈的2018年度计划 |努力实现100+个目标,我就是想要开挂的人生!》(http://www.jianshu.com/p/76830033e778),他对今年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划,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此自律,让我钦佩不已;如此励志,让我激情澎湃。我毫不犹豫地分享到了朋友圈,也希望您用心阅读,汲取精华,逐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总之,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项神圣的使命,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牢记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的名言:
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