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即中元节,俗称“鬼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民俗相信在这一时间段“鬼门”大开,已逝先辈亲人的灵魂会回到阳间看望自己的家人。
每每想到“鬼节”,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全城烟雾缭绕,鞭炮声此起彼伏,街道上人烟稀少,空气中透着一股阴森气息。
在这一天每个地方会有不同的民间祭祀习俗,而在我的家乡茶陵,遥祭祖先的风气也很盛行。每逢七月十五,家家准备纸钱、果脯、美酒以及时令之物来祭祀祖先,最为突出的是“烧包”,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焚烧纸钱。
记得以前读中学时,每到七月十五,我都深深地担忧着自己的安全,并不是怕“鬼”,而是怕送“鬼”的习俗让我寸步难行。那时因为要上晚自习,大概下午五点半的时候就得从家里出发,必须穿过曲折的小巷,再穿过两排房子围绕的街道,才能到达学校。而这个时候正是送“鬼”回去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在门前给先人“烧包”、放鞭炮送行。奈何街道窄树又多,街两旁的树像是撑开的一把天然遮阳伞,一时浓烟滚滚,一会儿便堆积在一块,两米之外休想看清是什么,也不知道鞭炮声突然会在哪里响起,震耳欲聋,一个不小心便会在身旁炸开,吓得人魂儿都散了。到了晚上,家人便叮嘱我们“晚上不要出门,身体虚弱会遇到孤魂野鬼”,让我对中元节有一种由生俱来的恐惧感,总感觉后面有人在跟着自己,害怕夜里的黑暗。
虽然“鬼节”让我一度很苦恼,但其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小时候特别期待这个节日,因为很热闹,而且还有各种美食供品。家人齐聚一堂,堂中央摆一张桌子,桌子前方摆焚香,其他三面各摆三个酒杯,桌子中央摆放好各种美食,小时候也不懂得这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只是看着父母很严谨的做完这一整套程序,点烛焚香、供酒和美食、烧纸和放鞭炮,一点儿也不能马虎。每回供奉完酒,父亲和奶奶都会让我们喝一点,说是喝了可以壮胆,而供奉完的食物却不能直接吃,说是吃了会让人变傻。还有父亲每次都会耐心的裁好纸做成厚厚的纸包,然后调好墨,用毛笔沾墨在纸包上依次填写好已逝先辈亲人的名字,希望先人能够收到这份来自阳间的心意。有时候父亲也会叫我们跟着一起写,说是让我们练练毛笔字,其实是想让我们记住所写的内容,更是让我们记住这一传统的习俗。写好之后就把纸包撂在一堆再撒上鸡血。一切准备妥当后,就等着送行的时候焚烧,算是带着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种思念一并捎去冥间。
这些记忆清晰的印在脑海里,这就是家乡的纯朴民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家乡祭祀祖先的风俗是多么的重要,这是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像是信奉着灵魂的永恒性,以此来祭奠仙逝的灵魂,祈求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也保佑活着的人幸福平安。越长大对于家乡的中元节越格外的珍视,其中饱含了对已逝先人的思念之情,更是中国传统习俗的延续。家乡,是尘土里的温暖朴实,这种传统习俗在我心中多了一份脉脉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