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耄耋之年、身体也依旧健康的琼瑶阿姨,前几天写下了“生前遗嘱”,以公开信的形式,表达了“尊严死”的意愿。她甚至以“大不孝”的名义向儿子、儿媳“施压”,只为保证自己“自然死亡”的“权利”。不管你采用了什么办法想留住青春,衰老都是不可逆转的事情——
一封公开信激起千重浪。有人说琼瑶阿姨矫情,有人则赞她豁达的生死观。但不管如何,作为公众人物,琼瑶阿姨算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把死亡这件大家讳言的事拿到了桌面上讨论。
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死亡,本来就是最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可是,我们往往满怀期待和欣喜之心,做好各种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对于死亡,生命必经的终点,却很难有人能够做好准备,坦然处之,从容面对。
从30岁开始,心脏的泵血峰值逐年下降,人们跑步的长度和速度都赶不上过去;
40岁左右,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开始走下坡路;
50岁开始,骨头以每年1%的速度丢失骨密度;
70岁的时候,大脑灰质丢失使头颅空出差不多2.5厘米的空间,老年人在头部受到撞击之后,会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80岁时,我们会丢失25%—50%的肌肉;
到85岁,40%的人都患有教科书所定义的老年失智(痴呆症)。
老年是一系列的丧失。作家菲利普·罗斯则形容: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谋杀。
心理学里有一个神奇的“峰终定律”——在一段体验中,人的记忆几乎把全部的判断权重放在两个地方:一是最好或最糟的时刻,另一个则是最后的时刻。
比如,对于一个病人,即便他刚刚遭受了半个多小时的高水平疼痛,但只要医疗过程结束时有那么几分钟不痛,他对总体疼痛的评价就会戏剧性降低。
再比如,一部开场精彩的电影,如果结尾出现败笔,我们就会觉得糟糕的结尾毁了整部电影
人生的体验也是如此。
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那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其弧度取决于那些有意义的时刻、那些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
不同于沉湎于当下的体验的自我,记忆的自我不仅试图识别愉悦的高峰和痛苦的低谷,而且还有故事整体展开的方式。为什么一个足球迷会让比赛结束前糟糕的几分钟毁掉三个小时的巨大快乐?因为一场足球比赛就是一个故事。
对于故事而言,结局是最重要的。
“不是说你年轻,就一定比老人活得长。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过,也是一种人生观的教育。活就要有品质。上帝让你坐起来,就要有坐起来的光彩。”
故事都会来到最后几行的。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拥有一个宁静、平和的结尾,我想那大概就会像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说的——
“满意地结束你的旅行,就像一颗橄榄成熟时掉落一样,感激产生它的自然,谢谢它生于其上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