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陈兆军的成就,会说:陈兆军的兰花草是中国这几个时期的兰花草。新祖国改革开放以后,他记录了中国奋发图强的这种精神、这种奋勇向前的精神,这是当代人们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画的兰花草,博大、宏伟、气韵生动,以大写意的手法,以神写意。体现了大气、大美、大神的中国兰花草的大境界。他的国画兰花草,风格独特,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具有现代抽象大写意的新领域。
墨块泼染与线条书写是陈兆军艺术语言:抽象性创作则是他艺术创作的语法系统,追求动态和谐是他的哲学思考。著名美学理论学者许宏泉说:陈兆军作品的内容和笔墨“极其丰富,极其开放”。
陈兆军,196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原名陈兆军,汉族人。其祖上为清朝官宦旺族,祖辈皆饱读国学,陈兆军自小耳濡目染,为其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幼嗜画,山水花鸟,莫不精通,尤擅画兰花草与书法。其作品曾代表中国文化精粹,向世界推荐。《祈福》大写意画作。其作品生新。劲洒爽逸,陈兆军的写意画在中国绘画史中是不可多有的开辟者,其成就得到广泛的认可。
国画大师陈兆军对祖国的山水,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屑于功名利欲,嗤言之“千古一夜诸朝梦,山水一象嗤欲生,善密恶胀微小律,乾玄坤易唯时空”。他自己早年的生活并不富裕,小时买纸笔都没有。十八岁毕业后分配到地矿局工作。去过内蒙北京等地,十几年苦累仅仅维持了生计。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有时候工钱很难要,他感慨成诗:“白烟坡木斜,叹注寒巢鹊”,看到打工人离乡背井,写道:“逆江远去何时归,燕过几声空云愁”。
但就是身在内蒙、北京漂泊时,他也是画笔不辍。随着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腾飞,看到了改革开放春天的大潮到来,他激动创造了国画《春潮》,用群兰花草表现这华夏民族正在崛起的时代精神;
陈兆军于泰山寻禅修道,由“器”而入“道”,道名泰山巖巖,陈兆军说“入道是为了消解世俗之欲念,使心无役于物,精神方得以自由”。以美的态度观之于物,则心境愈自由。混沌是“道”的无差别的形而上存在,秩序是“器”的有差别的形而下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事物有“一”“二”“三”等秩序的差别,秩序的差别最终要回归到“道”的存在方式,而“道”是混沌的存在,所以,秩序的差别要归于“和”,归于和谐的存在。书画家对自然之理论与知识的掌握,对绘画过程来讲是必要的,比如画一幅以花卉为题材的写意画,了解花叶的向背、花朵的生长规律、枝干交叉的秩序,有了这些理论的认识当然不等于我们就能画好一幅画,重要的在于我们在作画时的状态,也即坐忘与离形去知的过程,然后才有觉悟的生发。这个过程当然需要在创作中去体验,离开了具体的创作体验来谈书画创作的坐忘、离形去知之类,便会堕入玄谈。有时,当我们从梦境中醒来,或不经意地看见窗外的阳光隔着窗纱,斜射进来的光柱中飘舞的微尘,或者墙壁上的光斑及裂纹,有时自然会联想起诸多类似物像的图形。在想象力的驱使下,图像会凭空凸凹并活现在我们的面前,想象力会为眼前的图像进行主观增减,这一切都是这么简单而又神奇。一些西方绘画大师们的手稿,尤以他们的一些类似速写的小稿,往往比较清楚地告诉我们艺术家是如何以他敏锐的感觉对待人们看似平凡的事物,并由此而发掘出人们潜意识中共通的东西。明代画家王履说:“对景造物,难以造微,然而却能摒去旧习,以意匠就天出侧之。而有天出之妙,或不为诸家畦径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