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2018年1月22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虽说已经到了四九,但天气没有想象中那样刺骨的冷,唯独雾霾太严重。
我走进教室,打开门的那一刻一股强大的令人窒息的气流涌了出来,我不由得退后了几步,把脸扭向楼道,稍微调整了呼吸,然后在教室外面拉开了窗户,并让坐在窗边的学生把窗户全部打开,其余学生也走出教室。几分钟后,我们师生一起走进教室。二次进入,教室内的空气明显清新舒爽了许多。我习惯性的按照自己课前的安排开始上课,首先通报了昨天作业的上交情况,表扬了部分优秀学生(可惜没给这些学生拍照留念),接着指出了全班作业的共性问题。其中没交作业的是一名学习虽然成绩较差但又很乖巧的小男孩,我没有批评,只是告诉他现在把余下的改错改完。而我照例讲题,不一会儿,那名同学拿着改错过来了,我检查之后发现他有一个没改。我说:“李某某,你第九个怎么没改?”他说:“我不知道答案是什么(听到初三学生说这样的话,并且还是男孩,老师们,你们是什么感受?我真的是无语、无奈、无助。成绩是有好高低之分,但孩子们的言语能力不应该和成绩画等号呀!)?”我说:“那你为什么不问呢?其他同学都交了,你可以去问他们。”他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我说:“你去问问。”问了两个同学之后,没人知道(因为听写的是古诗上下句填空,所以学生记不准确),我说:“来,从讲台上拿一份。”不一会,他完成了作业,面带喜色的交给了我。
案例 反思:初三的学生,又是男孩子,为什么不会主动去问呢?并且从初一到初三,一直在给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讲遇到问题要敢于问老师、问同学。每一次和他们交流,也都是耐着性子、强颜微笑、压低声音。布置作业后总是第一时间帮他们制定小目标,指导他们如何可以有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细到不会、不懂、不能完成时具体该怎么做?但是,三年之后,今天怎么还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应答?我疑惑这是为何?是谁之过?思虑良久,不说家庭,肯定和自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改变不了别人,先来改变自己吧!
我们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授学生知识到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这个孩子明显就是学习能力弱,生活能力不强——遇到问题,不主动与人沟通,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把自己关闭在一个自我封闭的意识里。这能完全和老师没有关系吗?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自己除了成绩,还给孩子交了什么?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学生除了知识外,身上留下的其他东西,那才叫教育。”
试问:我们 教师每天的教学内容,有多少学生可以彻底理解并掌握。这可能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因学生的智力、习惯、态度、环境而异。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宁愿被老师罚站、批评,也依旧故技重演——作业不愿完成或者不能完成。每个老师也可能都遇到过和我一样类似的学生,类似的情况,类似的回答。明明都无数次的告诉过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要想办法,要找老师同学帮忙一起解决。即便这样,问题依然存在,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教育本是一个漫长的工程,老师也不是神等等。比如:对某一个字的读音拿捏不准,我们每次遇见都会查字典,可还是会有忘的时候,并不是记住就不忘了。比如:有人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讲话,只要一张嘴,整个脸都能红到脖子根或者刚开始几句话会结巴,眼睛会盯着天花板……。成人如此,更何况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或许本性腼腆、不善言谈,明知大大方方有多招人喜欢,可就是走不出那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何尝艰难啊!我不能用完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我不能简单地认为每个孩子的性情在三年里都能改变,都能提高。因为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家庭、喜好等等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花期”也不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按时施肥、浇灌、除草,让他们享受充足的阳光,在他们的“花期”到来后绚丽绽放!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心情愉悦了许多,因为反思,我胸中没有了刚开始的阴霾,仿佛在冬日暖阳里,手捧一本书,享受午后的惬意。这就是反思的力量。因为反思,我的教育会有宽容的力量、爱的力量,真诚的力量、理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