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人都说自己是保定人,但在元朝蠡县称蠡州,行政归属如下,那时真的不属保定。
(1)中书省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2)腹里
元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元朝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及以西的这片地区叫做“腹里”,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以及内蒙的一部分。
这个地区由朝廷的中书省直接管理,除吐蕃地区由宣政院兼管外,其余各地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管理。
中书省直辖29路4府99州346县,治大都路,称作腹里。
又可分为:
1,中书省直辖(今北京周边及燕山以北)
辖十二路一府
2,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大运河以西,当时黄河夺淮入海)
辖十一路七州:
3,山东东西道宣慰司(今山东北部运河以东益州附近)
辖一路
4,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今山东南部运河以东)
辖两路一州
5,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今山西北部大同周边)
辖一路
6,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今山西南部)
辖两路
(3)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治真定路真定县)
蒙古至元初置提刑按察司,纠察地方吏治、政治得失,所巡视地区称道。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改称肃政廉访司。初置山东东西、河东陕西、山北京西、河北河南四道。大德初,全国分二十二道,遍于全国,分隶御吏台、江南行台(驻建康路,今南京市)、陕西行台(驻安西路,今西安市),成为定制。 其中内八道属御史台,江南十道属江南行御史台,陕西四道属陕西行御史台。每道置廉访使、副使、佥事等官。
辖十一路七州:
(十一路)
1真定路
2顺德路
3广平路
4彰德路
5大名路
6怀庆路
7卫辉路
8河间路
9东平路
10东昌路
11济宁路
(七州)
1,曹州
2,濮州
3,德州
4,高唐州
5,泰安州
6,恩州(不辖县)
7,冠州(不辖县)
(4)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
辖1府5州30县,治真定县
(直辖九县)
1真定县2藁城县3栾城县
4元氏县5获鹿县6平山县
7灵寿县8阜平县9涉县
(一府)
中山府
辖3县治安喜县
10安喜县11新乐县12无极县
(辖五州)
1,赵州
辖7县治平棘县
13平棘县14宁晋县15隆平县
16临城县17柏乡县18高邑县
19赞皇县
2,冀州
辖5县治信都县
20信都县21南宫县22枣强县
23武邑县24新河县
3,深州
辖2县治静安县
25静安县26衡水县
4,晋州
辖4县治鼓城县
27鼓城县28饶阳县
29安平县30武强县
5,蠡州(不辖县,治今蠡县蠡吾镇)
(5)由以上可知:蠡县元朝属于中书省直辖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所辖之真定路(治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管辖。
据《明史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地理一 京师 保定府》
蠡县(府南少东。元蠡州,属真定路。洪武二年七月来属。八年正月降为县。)
附一: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济宁路
辖3州16县治巨野县
(1)直辖七县
1巨野县2郓城县3肥城县4金乡县5砀山县6虞城县7丰县
(2)辖三州
1,济州
辖3县治任城县
8任城县9鱼台县10沛县
2,兖州
辖4县治嵫阳县
11嵫阳县12曲阜县13泗水县
14宁阳县
3,单州
辖2县治单父县
15单父县16嘉祥县
附二: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七州
1,曹州
辖5县治济阴县
1济阴县2成武县3定陶县
4禹城县5楚丘县
2,濮州
辖6县治鄄城县
1鄄城县2朝城县3馆陶县
4临清县5观城县6范县
3,德州
辖5县治安德县
1安德县2平原县3齐河县
4清平县5德平县
4,高唐州
辖3县治高唐县
1高唐县2夏津县3武城县
5,泰安州
辖4县治奉符县
1奉符县2长清县3莱芜县
4新泰县
6,恩州(不辖县)
7,冠州(不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