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志•习珍列传
文|与唐
公元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大将关羽率大军攻击曹魏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俘虏曹魏大将于禁,斩杀曹魏大将庞德,圍困曹魏大将曹仁,“威震华夏”。
谁知,没过几天,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镇守荆州的关羽败走麦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虏并杀害。
关羽一死,蜀汉所辖的荆州诸郡县全都闻风而降。
在这投降浪潮中,却有个名声不显的人誓死不降。
这个人就是时任零陵郡(辖区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邵阳市)北部都尉、裨将军的习珍(习珍辖区应该在今邵阳市)。
习珍,荆州襄阳郡人,出身荆州望族、官宦世家习氏,其有史可考的祖宗是西汉末名士习融(襄阳人,有德行,终身不仕),以及习融的儿子、东汉襄阳侯习郁(字文通,襄阳人,新莽时期,天下大乱,习郁追随刘秀起兵,后来东汉建立,为光武帝重臣,官至大鸿胪)。习家子弟大多出仕为官,其家族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史书没有记载习珍在这之前做过什么事,而习珍也只是个负责警戒并防守零陵郡北部地区的将领(北部都尉职责大约是,谨候望、通烽火、备盗贼,担负烽燧候望的警戒任务,并随时参加战斗;至于裨将军则是杂号将军之最末,用人话说就是,有名号将军中的最低级,通常由都尉或校尉迁升而来,是一个军人成为将军的第一步,名将张辽等都是从裨将军干过来的),官职不高。
按理说,习珍这种名声不显、官职不高的小人物在己方大败之时,肯定是最早见风转舵、投降倒戈的人。然而习珍却不然。他在关羽被杀、诸郡县均投降东吴之时,却打算坚守城池,等待蜀汉大军来援,坚决不降东吴。
习珍不但说,还真的去做了。
习珍的弟弟习宏同样忠心蜀汉,但却认为不应坚守城池,应换种方法对抗东吴:“如今东吴大军气势汹汹攻来,诸县都闻风而降,我们的军队却‘甲不坚密,士不素精’,又没有援军。若单凭这样的实力跟东吴硬干,必会招致失败。因此,与其傻乎乎地坚守城池,倒不如假意投降东吴,忍辱负重,然后暗中联合各郡县、将领,趁东吴不备,起兵反抗东吴。”
习珍一听,觉得习宏这番话挺有道理,于是遂顺着投降大潮,假意投降东吴,一边招兵买马,暗中联络有志之士。
这时,武陵郡(约在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从事(负责督察郡中文书、检察一郡行政、察举郡中非法,即使是藩王也可监察之,位高权重)樊胄(zhòu)(一作樊伷,伷,zhòu)(史书上没有说明樊冑籍贯,但一定不是武陵郡人,因从事一职不可由本郡人充任)虽然投降东吴,却暗中联络武陵郡蛮夷,诱导他们归附蜀汉,意图献武陵郡给刘备。
习珍打听到樊胄的意图,遂找上樊胄,希望能一起起兵,反抗东吴。
两人一拍即合,约定在某日同时起兵,反抗東吳。
习珍又利用自己本身的影响力,联络其他心向蜀汉的将领,结成联盟。
至此,荆州反孙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主席是蜀汉旧将、零陵郡北部都尉习珍,副主席是蜀汉旧将、武陵郡从事樊冑(樊伷);习珍率领着零陵郡北部各县人民及军队,樊胄率领着武陵郡蛮夷大军,还有各蜀汉旧将忠臣率领的兵马,可谓势力庞大。
一日(史书上没有说明习珍、樊冑起兵的日期),联盟众将在各自地盘一齐起兵。东吴领导人孙权遂派遣大将潘濬(jùn,音同“俊”。一作潘浚,浚,jùn)(潘濬本是蜀汉大臣,与关羽有矛盾,孙权杀关羽,时在荆州的潘浚被孙权劝降,刚入东吴即被授高官,为孙权心腹)讨平叛乱。
潘濬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形势,只带着五千军队就消灭了樊冑起义军。联盟出师不利,惨遭重创。
习珍万万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找来的盟友居然那么快就被歼灭了,只好破罐子破摔,宣布把零陵郡北部的七个县城合并为邵陵郡(或作昭陵郡)(约在今湖南娄底市新化县以南的资水流域),自己任命自己为邵陵(昭陵)太守。发动七县民众,与东吴誓死对抗到底。
刚灭掉樊胄的潘濬又赶紧去攻打习珍。习珍努力防守,无奈实在众寡悬殊,自己势力范围大部分地方都被潘濬攻占了,最终寡不敌众,习珍率领余部仅几百人逃到山上。
即使是如此困境,习珍仍坚决不投降,继续与东吴对抗,誓死作战到底。
潘濬虽是东吴大将、孙权心腹,但毕竟曾是蜀汉臣子,对蜀汉这个国家、对蜀汉人还有点感情,看到蜀汉忠臣习珍为了国家而誓死奋战,不禁有点佩服和感动。
现如今,习珍极可能就此战死沙场,潘濬虽是敌人,内心深处却希望习珍能不会就此死掉,希望能保住习珍的性命。(也有可能,潘濬纯粹是不想浪费东吴的兵力;或者想不费一兵一卒就使习珍投降,从而使自己立下更大的功劳,封更大的官)
于是潘濬前去劝降习珍,希望习珍能听进自己的话,不要白白战死。
然而,无论潘濬如何分析利弊、说清好坏,习珍却死硬地不投降,更说出了一句非常令人感动、敬佩的话:
“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
不但如此,习珍更下令放箭,显示自己的决心,并警告潘濬:我要么战死,要么战胜,绝不投降!你要是再不离开,我就不顾战场原则,亲手把你射死!
潘濬无奈,只好回到军营里,下令继续攻打习珍。他虽不想习珍战死,但更不想背叛信任自己的孙权!
习珍果然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固守城池,决不投降。
尽管习珍使尽了各种办法,众将士也浴血奋战,连平民百姓都竭尽所能支援习珍军,但在潘濬的连日猛攻之下,粮草、箭支又全用光了,习珍军渐渐支持不住。
习珍率领着残兵坚持守城一个月多,终于被潘濬攻破。
习珍在这最后一刻,依然没有选择投降,他把部下叫来,环顾众人,悲情道:
“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
(我受蜀汉厚恩,如今大军被东吴狗贼攻破,惟有以死相报了。愿你们各自安好)
说罢,引剑自刎。
远在益州的刘备听闻习珍的事迹,痛哭流涕,感慨良久,亲自为习珍办理丧事,追赠习珍为邵陵(昭陵)太守,并把习珍之事宣告天下。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问,如此忠勇的忠臣义士、如此悲壮的英勇事迹,为何没有被广而流传,为何不被世人所知?
有人说,是因为习珍之事没有被名著《三国演义》记载,但现如今,很多没在演义中出过场的人物如今都被世人所详。
真正的原因是,作为蜀汉绝对的忠臣,习珍非但没有被《三国演义》记载,甚至在正史《三国志》(包括裴松之的注)中也没有只言片语!
今天,习珍能被我们所了解,还多亏了东晋人习凿齿(此人与习珍同族,即习珍是习凿齿的其中一个祖宗)所著的《襄阳耆旧记》(或作《襄阳记》,又作《襄阳耆旧传》),在此书的第一卷,作者用了二百余字记叙了习珍的事迹,这才有了此文。
然而,《襄阳耆旧记》中也只记载了习珍在关羽死后,奋力反抗东吴之事,对于习珍在关羽被杀之前的生平却记载不详。因此,我们不知道习珍早年的任何经历。
三国时,有两位同样忠义的蜀汉忠臣傅肜、傅佥,这两人的事迹远较习珍为人所知。但是某以为,习珍绝不比傅肜父子逊色。
同样作为蜀汉忠臣,习珍被世人遗忘,只能说是他的不幸运。
不过,对于习珍来讲,人们知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关系?习珍本就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身后英名而忠,也不会因为无人知晓而降;无论后人知不知道他,他都只会“报之以死”。就像他所说的:
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
季汉有此忠臣,何其幸也!
参考资料:
《襄阳耆旧记•卷一》 东晋•习凿齿
《三国志•潘濬传》 西晋•陈寿 南朝宋•裴松之 注
「这个小人物自刎而亡为蜀汉尽忠,堪比傅肜傅佥父子,却被历史遗忘 /百家号 小刀三国」
「关羽被杀后,唯有此人宁死不降,最后自刎而亡! /搜狐网 情怀历史号」
如有任何侵权,请私信联系本人,某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并向原作者深以致歉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某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