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承认我们是没有语文教育传统的。历史上的私塾和塾师,首先是教做人做事的。今天我们该知道这不叫语文,该叫“社会政治”。
这一历史,经常使我们混淆专家和老师的区别——古代的这些塾师多数是专家,只需为少数人服务;这一历史,经常使我们混淆“社会政治”课和语文课的界限——社会政治课同语文学科,都有很强的人文性,会给人两者本是一回事的迷惑,这也是我们会混淆古代塾师是语文老师的主要原因之一——古代塾师不是(或不止是,或主要不是)语文老师,他们在教一门综合课,这门课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逻辑学等等。
清理这些混淆的意义在于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
一,当前的语文教育仍未廓清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没有廓清界限的害处不仅仅是“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更是使语文科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理据——没有独立的知识系统存在。
二,古代的专家教学不该成为当下的教育常态。古代教育需求量不大,非现代的教育需求量可比,无论在学生数量上,还是在知识数量上。这样,当前教育如果靠专家直接执教,我们都该知道,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点,在其他学科,都没有语文学科的问题严重。其他学科因为无历史包袱,不像语文学科,说不清道不明,都有自己的独立知识系统存在,教学中,教师有确定的知识教学内容,一般都能完成教学任务。语文学科不一样,语文学科以为曾经的语文就是语文,没有对它清理,也少有建设,而且几乎没人建设,建设竟然落到了语文教师的头上——这本该是专家的事。这也有好处,能逼迫部分老师朝专家方向发展,大家看到的奇怪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语文名师到处飞。这些名师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中类似的“专家”。但是,因为仅仅是类似,他们自己开发的知识系统不见得有普适性(也很难谈得上完整性、系统性),有着很强烈个人色彩,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所以他们飞来飞去很卖座,语文老师还是不会教。
三,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的今天,课程标准制定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撰者,课程实施者(主要为教师),本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语文教师在整个系统的最末环节,本该把确定的课程内容通过教材体系,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
这,到今天。竟然还是理想——语文教育却愣是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几无作为,几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