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半房·踏板床·“牵纱”车
我家那个时候的房屋空间,对一个六口之家来说,哪还有闪展腾挪的余地呀,除了拥挤还是拥挤。用我爷爷自我调侃的话形容,那就是“屁股都别不过来”。
——“屁股”叫“屁眼”发音“屁念”、“屁眼头”发音“屁念豆”、“臀道掰”等。
原有的南面第一间正屋,早被大人们在中间用几块拼接的薄木板,下接地,上到顶,隔成了前后一东一西两个半间。
木隔断墙的北侧边上,装了一扇木门。这门,平时就关着,上面有搭扣挂锁,算是把里面的房间即西半间,属于私密的睡觉场所隐藏了起来。
——“睡觉”叫“困觉”发音“困告”。
——“藏”叫“扛”、“哑”、“背”等。
西半间,是我父母亲和我们三兄弟睡觉的地方。当地原住民口中“半房半灶”的“半房”叫法,就是这么出来的。
——“半房半灶”发音“背王背灶”:把仅有的一间房子对半隔开,外面半间用来烧饭、吃饭,里面半间用来睡觉。这是曾经的那个年代里,大多数家庭,不分城市、农村哦,一直保持的住房状况。我家自然属于大多数的。
房间里紧靠东侧木隔断墙,南北向的摆着一张木架子大床,四个角都有立柱、上方有木框连接,顶上有薄木板铺着,俗称“踏板床”。我们三兄弟就相继诞生在上面,并自小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在这个宝贝疙瘩上。
——这样的“踏板床”发音“跶掰桑”,在新场农村倒是不算稀奇,几乎家家都有,也都是家里主人夫妇使用的。这样的大床可是蛮有来历的哦,真正的大名叫“拔步床”,属于汉族家庭的常用卧具。床体有围栏、立柱、顶棚、飘檐、拔步等,床前设置踏步,床的各个部件的木板不仅是名贵树种,上面还雕刻了精美的花饰、图案,上着大红大紫的油彩,整体非常的富丽堂皇、端庄大气。当然,我老家农村大多数家庭的此类大床,只有“踏步”没有“拔步”的,材质更是极其普通的木料,上的油漆以大红色为主色调,整体也简洁多了,占的地方自然也小。
在最里面的西北墙角,摆放着我母亲专用的踏板纺纱车,一个竖起的大木圆盘加上两根长木条组成的底盘,占去了不小的空间。每天干完农活、家务后,母亲就借着昏暗的灯光,继续为全家老小纺纱、纳鞋底、织毛衣、缝衣服,忙个不停,直到深更半夜。
——“最里面”叫“撒里厢”。
——“昏暗”也叫“暗促促”发音“嗳促促”。
——“纺纱”叫“牵纱”发音“起梭”。
——“纳鞋底”叫“扎鞋底”发音“扎阿底”。
——“织毛衣”叫“结绒线衫”发音“结浓细赛”、“结绒线”发音“结浓细”、“结衣服”发音“结衣裳”。
——“缝衣服”叫“领衣裳”。
——“衣服”叫“衣裳”。在新场农村,“衣裳”这个词蛮有意思。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包括上衣、裤子等全套穿着,如“今天第一天到单位上班,衣服穿得体面点”、“我上班去了,等会儿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拿出来晒好”、“今天我家有师傅上门做新衣服”,等等;二是单指上衣不含裤子,如“你今天穿的衣服和裤子不搭呀,换一件试试看”。
——在新场当地原住民口中,“衣服”只是个大概念,具体到某件、某条,还会有相应的不同叫法。如,“棉袄”叫“褓”发音“拨”、“老席褓”发音“老席拨”等,棉质“背心”叫“汗背心”,“棉毛衫”叫“汗衫”发音“汗赛”,“衬衫”发音“衬赛”叫“罩衫”发音“罩赛”,“马甲”发音“魔盖”叫“背心”,“夹克衫”发音“夹克赛”叫“马甲”发音“魔盖”,“内裤”叫“三角裤”发音“赛高裤”,可以穿着出门的短裤类似沙滩裤就叫“牛头裤”发音“牛豆裤”,“衣领”叫“领头”发音“领豆”,等等等等,举不胜举,碰到再说。
——“半夜”叫“半夜里”发音“备哑里”。
——“深更半夜”叫“轮更半夜”发音“棱岗备哑”。
正屋南侧加盖的一间小屋,也同样隔成前后、东西两个半间,中间的隔断用砖头砌的。隔墙北侧紧接正屋木隔断墙处,同样安了一扇木门,也装着搭扣挂锁。里间即西半间,就是我爷爷睡觉的地方,也算是“半房”哦,木门同样用来保护隐私的。
——“砖头”发音“醉豆”。
——“砌”发音“替”。
在半间客堂的半间没有变为小卧室时,我们三兄弟中的一两个就和爷爷结伴睡在里面的。
——“结伴”叫“盖道伴”发音“盖道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