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南达(Krishnananda Trobe) ,美国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于加州大学受训为专业心理咨询师。阿曼娜(Amana Trobe) ,丹麦人,授受过咨商、心理治疗、光灸及头荐骨平衡等专业训练,并以专业心理治疗及身体治疗背景,整合直觉及静心向度。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他们的著作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真爱的旅程》、《走出恐惧》等,并有多种译本。目前他们于世界各地带领工作坊及训练课程,分享“真爱的旅程”。
在这本美丽的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里,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精辟地阐述了恐惧和童年创伤的关联,探索了恐惧深层的根源,指出恐惧是共依存状态的肇因,造成关系里最大的挣扎和受苦,同时也引导读者一步步地走出苦痛的谜团。本书像是指月之手.指引着读者一个正确的方向。但读者必须要带着勇气亲自走上这条路,敢于亲身去经验并面对自己的恐惧。当我们的意识成长并面对我们的恐惧时,我们便可以穿越这层幻象阴影,迎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那里当下如是地感受。我们就从恐惧的作为进入了爱的作为。本书提供了一些智慧有效的工具穿越恐惧,达到尊严、爱和信任。
——《生命的教导》作者瑞哈夏
作者克里希一步一步地,用非常细膩的描述方法,为我们揭开了内在小孩的面纱,从恐惧、羞隗、惊吓,到被遗弃和被剥夺等让我们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开始说起,并且加上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小孩找到了对号入座的情境。在作者诚实地描述他自己内在过程的同时,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的一些作为:反弹行为、任性、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孩子用来保护自己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在幼年时期对我们来说也许有效,但是在成年之后.这些策略不仅阻挡了我们人生的脚步,更让我们远离真相,远离自己的内心。书中的静心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念头、感觉和行为都有更多的觉知,而觉察和接纳,是疗愈内在小孩的良药。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
什么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源自于儿时经验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个心理实体。很多人的形体虽然长大了,却因为小时候的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或有被伤害的经验,导致这些人的内心其实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注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小孩。
即便已是历沧桑的老人,里面依旧有这样一个孩子,有着真实的感受。而他的年纪,就停留在童年某一段受伤中,倘若没有被修复与医治,他并不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自然长大。反倒会在实际的生活中,时刻影响着我们。
有时候,有些情绪和痛苦来的莫名其妙,自己也不明白,而有些痛苦的记忆,人通常会在潜意识中选择忘记,但内在小孩却停留在那个时刻。当环境和事情按动情绪按钮,我们里面的小孩便重复经历了当时的感受,而我们,便会莫名感受到了悲伤或痛苦。而有的情绪阻断的人,则是不情愿让内在小孩的感受流露,渐渐地表现出自己对痛苦好像没有感知,其实内心只留下了内在小孩独自哭泣。
如果没有真正找到内在小孩,与其和解,那么会一直受其影响。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已长大的你我,和拥有着一切真实感受的内在小孩,等待着彼此的遇见。寻找到我们里面的内在小孩,是疗愈的第一步,这里,则需要面对痛苦的勇气、客观与真实。
我们在幼小的童年时期遭受太多否定,从而便形成了对自己很低的认知,这个时候,就可以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给他充分的理解和爱,并且,也用现在的眼光去告诉他事实,是值得被爱的,那些评价,并不能够决定他本身的价值,撕破谎言的捆绑。
真切经历内在小孩”长大“的过程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在各样的关系上面,有了更足的底气和安全感,里面那个从前一直存留的胆怯,来自童年的恐惧和担心得到进一步的消解,生命状态也更加轻松与喜乐。所以,如果你看见那个一直被关在角落的孩子,恭喜你,已经开始了第一步,也愿你能够用今天的能量,去带着那个孩子,一点点在心里站立起来,拂去所有的伤痛,然后长大成人。
内在空间的三个圆圈
最外圈,我们称之为保护层;第二圈是我们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是我们经验恐惧和羞愧的一层;最后,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的本质的位置,在此空间中我们是舒畅灵活的存在。在这个中心,生命是深深的放松的状态,能欣赏自己的独特的天赋,无须奋斗来证明自己。我们的内在旅程是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同时也需要针对我们的受伤脆弱层和保护层,发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
我们生来就在这个最中心的内圈。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时,是纯真、信任、自然会去爱、生机盎然、没有保护层的,因为还没有经历到需要保护,我们赤裸裸、全然脆弱地来到这个世界。但当创伤出现时,使得另外两层形成,也因此丧失了原始的纯真和信任。失去这样的状态并非不幸,因为它呈现出的挑战和潜能,是要将纯真和信任由无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状态。唯有我们没有再度拾回那份纯真时,才会令人感到难过。
我们小时候大多会有一些创伤,也许这当中最大的羞辱是,我们不被支持做原来的自己,而被制约要求成为别人(父母、老师、整个社会)所期望要求的人。很少人在小孩时期就具有内在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去防御自己不受到伤害、不变成麻木不仁、不受到负面影响,而可以仍然强壮地活在自己的中心。
我们还在小孩保有纯真和接纳的状态时,便屈服让步,放弃自己浑然天成的活力生气和狂野气质,好去交换大人的爱与赞同。每个人的自我感都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遭遇到这种直接的攻击,也因此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的谋略,也就是落入第三圈外层的保护层)。
最外圈的保护层设法让自己不要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和害怕。我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来保护自己,例如,压缩自己的生命能量和经验,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状态;用上瘾的药物或行为,让自己分心;在生活中努力奋斗、取悦别人、退缩不前、理智化、诱惑别人、保持忙碌……有些人会让自己的认同和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并理性地将自己的任务做好(顺从)。有些人则是叛逆,但却是带着深深的疏离感、愤怒感和切断感受(叛逆)。有些人会因为无法达成被期望的要求,或不能忍受这样的压力下,于是垮掉放弃或抽离逃开(退缩不前)。
给内在小孩一个好归宿
用爱的温柔去感知、亲近自己的伤痛与防御机制,可以带来疗愈。一旦学习到与自己的防御机制联结,而不带批判,或试图改变他们人、要它们消灭时,就会带来一份深沉的内在变化。运用同样的方式,如果不再否认自己的的羞愧和恐惧,而是直接面对它,愿意花时间去感受它,我们的核心层就会开始发光发亮。羞愧、恐惧和惊吓都不是诅咒,它们是我们的灵性通道。当我们没有在自己身上这个部分工作时,我们和自己的的心的连结是被切断的。恐惧和痛苦每个人都有,也是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痛苦、不舒服和失望,甚至是悲剧,而不进入对这些痛苦感受的抗拒,让我们对自己的本性打开了一扇门。
与自己更亲密——我们在每个当下,都可以去检视并感受自己的意识来自于哪个圈。秘诀是,学着拉开一点距离,去看待这些不同的状态。这在静心修行中就称为“观照”:只是看着每个片刻里,在意识中升起了什么,既不带批判,也不期待改变什么。生活事件会触动内在反弹的扳机,也许有的时候把我们带到保护层,也许带到羞愧和恐惧脆弱层,也许带到欢乐、爱、兴奋和幸福的核心层。作为一个观照者,我们允许自己觉察到这个扳机的触动,感受身体中的感官变化,留意浮现的念头。这样的观照允许我们和自己的内在世界更为亲密。
小J.是家排导师,在那么多的个案中,最后看见的结局都是和解,与父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和解的重要一步就是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这也是小J.想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缘由。请持续关注我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