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前,在网络阅读中,看到许多人,如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干国祥、薛瑞萍等向老师们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想: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这样大的魅力么?好奇心的驱使,让我在当当网上买下了这本书。
买回之后,相当后悔。因为读了几页之后就读不下去了。那时的我,急需一些东西,读了之后就能用得上,用上后就期望能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自己教育学生的水平。然而,这本书里面的许多内容,我不能消化,自然就觉得它不能用来指导我的教学,于是把它束之高阁。
一年后的暑假,为写一篇论文我在家里翻阅从学校借来的教学杂志。无意当中,我发现那些杂志,几乎期期有苏霍姆林斯基的“身影”。又是好奇心使然,我把每期杂志当中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一一找出来,然后细细阅读文章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他联系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举了什么例子。这一次,我发现曾经不能消化的许多理论,因有了文章作者联系实践的解读,也明白了不少。读完借来的杂志当中的所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我再次萌发了阅读整本的《给教师的建议》的念头。这一次,我坚持读完了整本书;比第一次进步多了。严格说来,我只读了自己能消化的部分,联系我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思考。有相当多的地方还是跳过去了。此次读完之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一辈子准备一堂课”深有感触,就以此为题写了一篇随笔,还兴致勃勃投给了《小学语文研究》这本杂志。三个月之内未有回音,也就淡忘了此事。
一直到第二年暑假前夕,意外收到《小学语文研究》寄来的样刊,那篇随笔竟发表了。一般情况下,投稿三月之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就表示稿件未被采用。时隔一年,那篇小文还被采用,我想一方面大约是编辑大发慈悲,另一方面也许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太大。
这意外的发表,成了我第三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强大动力。那个暑假,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阅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对于这本书,我能读懂的地方更多了,我深有体会之处也更多了,在这些地方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已有的积累作了思考与批注,并用心做了读书笔记。
2008年暑假,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们,作为暑期必读书目之一。我想说的是,你可能遇到和我一样的困难,像我第一次阅读时一样。请不要放弃。你不要急着一下子把它读完,也不要急着把它全读懂。你可以经常翻翻它,每次读一点;先读自己感兴趣的;但请不要把它放在某个角落蒙上灰尘。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老师用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多时间阅读的书。它适合我们经常读,多次读。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下面是我读这本书时对书中提到的有关“阅读”的思考——
摘录与思考:
1.怎样做到终身备课?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老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
2.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建议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3.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薛瑞萍思考:“语言素养”——大师以为,无论你教什么学科,这都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否则,学生听课如同受刑,为了取得好成绩,孩子们将以健康为代价。清晰简练、生动新鲜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一节课心存期待。无论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够吸引力、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
我的思考:为师者终身阅读,还要鼓励每个孩子阅读,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5.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中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
6.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如果在青年中出现了一批热爱书籍,把读书看得比从事其他业余活动都重要的“怪人”,那么,那些用其他、似乎是强有力的手段也无法学会的问题就都会逐渐消失。
8.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我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他的个性,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就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大约有100到150本书。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
何伟俊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读书真是太重视了!《给教师的建议》100条中,在很多条里他都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介绍他的学校学生读书情况,我大吃一惊。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好的中学跟五十多年前他的学校相比,简直“穷”得像乞丐!他的学校有一个总图书馆,另外还有文学图书馆、数学图书馆、科技图书馆,艺术图书馆等等,学校里每层楼都有阅览室,楼道里设有开放的书籍陈列架。学校规定,中学期间,每个学生必须读完200部世界文学名著!(其中大都是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读书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读书。
我的思考:我们要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不断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更要看到他具体的做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阅读体系,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阅读的书籍、材料。
阅读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别忘了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领孩子走向工厂、农场,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走向自然,观察大自然、记录大自然。
阅读要与写结合起来。让读与思考、读与学习、读与写发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春,一位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里孩子在《经典咏流传》中唱火了一首默默无闻的小诗——二百多年前清朝诗人袁枚写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浅显的短诗,让我们看到“苔”的自信、梦想与自尊。
阅读,可以让每一个平凡的我们,像苔一样的我们自豪地尽情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