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提起心理学著作,你的第一印象是否是专业、高深、看不懂?面对众多专业词汇和解释,每每你是否都要反复多看几遍,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意思?
如果有这么一本书,它没有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有的只是一个娓娓道来的童话故事;它没有晦涩难懂的词义介绍,有的只是简单易懂的案例;它没有层层叠叠的逻辑框架,有的只是十堂交流课,就能带你探究自我,找回独立自信的自己。
这样的书,你舍得错过吗?
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单看书名,或许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写给儿童的童话故事,内容也可能平平无奇。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恰恰相反,这是一本写给成人看的、看似简单却极具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
作者罗伯特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出过多本专业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出版20多年来,早已成为了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在本书中,罗伯特借用了名著《柳林风声》中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如何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其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更是能够从病人蛤蟆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中,了解到童年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影响,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自己。
1、自我儿童状态
在河岸柳林里,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他穿着时髦、打扮夸张、喜欢冒险,生活中一点小事都能让他兴奋不已。在朋友眼里,他总是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生趣。
不过,这样朝气蓬勃的蛤蟆最近却像变了个人,浑身脏兮兮、不修边幅,情绪低落,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毫无疑问,蛤蟆得了抑郁症。
一开始见到心理咨询师苍鹭时,蛤蟆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更是一团糟。他为了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常常不惜低下面子道歉,但很快又反悔,继续我行我素。在他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做,别人总是对他不够友好。
这让蛤蟆倍感不快乐,内心觉得自己很悲惨,内疚之中又感觉备受责难。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意识到,面对这些不愉快时,自己的表现就像一个孩子,感受更是与儿时受到父母责骂后如出一辙。
事实上,这个阶段的蛤蟆,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与幼稚不同,仅仅只是描述一个人的实际状态“像孩子一样”。
刚出生时,婴儿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悲伤、恐惧、愤怒,这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往后随着个体的发展,这些基本情感会发展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就构成了自我的核心,融为每个人自身的一部分。
成人之后,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会被激发,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使得我们会像小时候那样去行动和感受。
对蛤蟆来说,别人对他的责骂就是一种特定的情境,让他不自觉地回到儿时父母对其恨铁不成钢的场景中,激发了他的基本行为模式,从而产生了像儿童一样的行动和感受。
“儿童自我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型儿童,只具备基本的情感,另一种则是适应型儿童。由于父母总是会把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为了应对父母和他人,每一个婴儿都会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以便应对所处的初始状况。
“儿童自我状态”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对每一个人来说,儿时的基本行为模式,定义了我们的一生。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我的关键。
2、父母自我状态
獾是蛤蟆父亲的好友,自从蛤蟆父亲过世后,獾和蛤蟆也在相处中成为了好朋友。对蛤蟆来说,獾是如同父亲一般的存在,他严厉,常常会指责和教导蛤蟆。
蛤蟆对獾的情感也十分复杂,又爱又恨。一来他不想失去獾这个好朋友,二来,他又常常被獾打击得抬不起头来,只能在心底默默地反抗。
蛤蟆患上抑郁症之后,獾就想接手蛤蟆手头上的工作,还要求他立即辞职好让自己顶上。蛤蟆不愿意就这样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但又认为獾的做法有理,他认为自己对别人没什么价值。
在蛤蟆与獾的关系中,蛤蟆面对如同父亲式的好友,明明不满却始终不敢反抗。而獾对蛤蟆,也是一种教育人的姿态。实际上,獾在这里,扮演的就是父母的角色,面对小辈的蛤蟆,獾是处于一种“父母自我状态”中。
父母是我们每个人最早接触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举止对我们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一个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与“儿童自我状态”一样,“父母自我状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养育型父母”,另一种是“挑剔型父母”,后者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挑剔型父母”的典型特点是爱批评人、严厉、容易愤怒。在生活中,我们一定没少见过这种人:他们爱挑剔、对他人评头品足、喜欢教育他人。这样的人,在当下的时刻,就是处于一种“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中。
值得说明的是,“父母自我状态”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不过不同的人,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像獾这种明面上批判教育他人的,是最容易被察觉的。还有一种更隐蔽、更不容易察觉的,就是对自我的批判。
蛤蟆因为獾的教育,产生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他虽然气愤獾的做法,但内心却不可避免地会想认同獾的观点,认为自己无用。这种对自我的批判,也是“父母自我状态”的一种运作方式。
3、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在苍鹭的引导下,也逐渐地对自我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早期的他,在朋友眼里,是一个常常犯浑、爱自吹自擂、不敢与獾对立的人,经过治疗,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懂得倾听,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
蛤蟆不再自怨自艾、认为自我无用,相反,他明显比过去感到快乐、感到自我更有力量。他不再完全像孩子一样,被情绪所裹挟,也逐渐减少对自我的批判。这种状态下的蛤蟆,真正走进了“成人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都能以一种理性而合理的方式进行,我们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也能为自己所用。当我们要决定怎么做时,也能基于当下的状况和事实,而不再是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或是被父母过去的影响所驱使。
在一个人的自我状态中,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是一体的,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种状态中,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是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并不需要刻意练习。过往的经验让我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能够做到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
但成人状态不同,在三位一体中,成人状态是唯一一种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刻意思考才能获得的。只有处在成人状态时,我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我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只有这种理性的行为方式,才能让我们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更好地了解自我。我们之所以说成人状态需要刻意练习,是因为一个人能否进入成人状态,是看个人的决定。
当一个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再将自己的不快乐、不幸运归结为他人原因时,才能认识到自己是具有自主权的。了解到自己有自主权,也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时,才是一个人真正进入到成人状态的表现。
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无法靠依赖他人来获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全书只有10万多字,相比于其他大部头的心理学著作来说,这算是轻便版心理学入门读物。更重要的是,本书是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串起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让人能在故事中,跟随主角的视角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