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于是,在今天写一篇读书笔记,也变得有了不同的意义。
近日,读了赵周先生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感觉很有收获。特别是关于如何读书的方法,引发了我对透过读书促进写作的思考,颇有感悟和启发。在此,特将读后感记录下来,与诸君分享。
更好地理解了一个学习的技巧----读书和写作须有触发的功夫
前段时间读了《文心》这本书,书中专门讲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
我再看《这样读书就够了》时,就更加明白了这一点。赵周先生提出,高级学习者应该能做好这几点: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二是能联接自己的经验,三是能设想日后的应用,而且真的会应用。
作者还说,阅读本身不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也不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而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和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就是一种触发的功夫吗?
学会了一个很好的读书和写作的方法----拆书帮便签读书法
为什么说这个方法好呢?首先,它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极好实践。其次,它的操作简单易行,毫不复杂。
简而言之,只需准备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做好3类笔记: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么应用。然后,将上述笔记贴在相应的书页上。
这样的笔记就是一些触发自己思考的内容。我想,一本书读完后只要把这些笔记整理一下,再进行适当的重构和整合,就能形成一篇甚至是很多篇现成的文章了。所以,用这个办法读书和写作,就完全不用担心文思枯竭的问题了。
颠覆了几个关于读书的固有观念
本书侧重点在于应用和实用,突出功能性,即通过读书方法上的创新,帮助身在职场的人们提升职业能力。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读书观念,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学习观念上的颠覆吧。
比如:学习的主体不是图书,应该是学习者,是你自己;读一本致用类图书不一定需要读完整本书,也不必记住,甚至读不懂的部分也没关系,跳过去就好了,关键是把有用的知识拆解出来;读书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关键是学有所用,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
获得了一些有益的书单线索
作者在书中引用、列举了20多种致用类的世界经典图书,我简单作了归纳,挑出个人感兴趣的列入自己的阅读书目:
(一)管理类。《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
(二)学习与个人成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教育心理学》-斯滕伯格,《故事的领导力》-史蒂芬.丹宁,《清教徒的脚踪》-钟马田等,《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理查德.尼尔森.鲍里斯;
(三)情商与心理学。《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成功EQ密码》-布拉德伯利,《高明的心理助人者》-吉拉德.伊根,《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四)谈判。《谈判分析》-霍华德.雷法,《谈判力—哈佛谈判项目精华》-罗杰.费希尔,《活学活用博弈论》-詹姆斯.米勒,《利害冲突》-弗雷德.简特,《哈佛经典谈判术》-马尔霍特拉;
(五)思考。《即战力:如何成为世界通用的人才》-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思想者》-查尔斯.汉迪,《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彼得.圣吉,《社会性动物》-E.阿伦森,《引爆点》-马尔克姆.格拉德威尔。
解答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
在追求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我听过很多讲座,也参加过不少培训。多年来我一直有个疑问,刘一秒、翟鸿燊等培训大师、机场国学大师是有真材实料还是一个四处招摇的骗子?赵周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我认为他的分析和判断是令人信服的。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书中找到答案。
结语
看完赵周先生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我的总体感觉是,干货满满,信息量大,刷新了我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认知,受益匪浅。我也相信,任何一个认真读完本书的人一定能有所收获,特别是对有志于阅读、写作和个人成长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一定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