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芝课家长课堂邀请到来自浙江大学的俞圣杰博士,为大家讲讲阅读对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性。
俞圣杰,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曾参与201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在国家级期刊、杂志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俞博士先后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博会主席、浙江大学博士生会常任代表、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基地班班长。曾获浙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浙江大学三好研究生、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浙江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曾在国家级期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写作》、《山东大学中文学报》、《宁波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多篇。
—以下▽是正文—
每次在给学生、家长做讲座的时候,我都会放上一份阅读书单供大家参考,散会后很多家长会问我一个问题:“俞博士,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的确,这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一般而言,喜欢阅读的孩子,词汇量更丰富,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商也会更高。这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动物,语言越清晰,逻辑思维就越清晰;而且喜爱阅读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从不读书的人快得多,拥有更为丰富的想象。
但阅读仅仅是关乎所谓“阅读能力”吗?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对于国家和时代的意义尚且如此,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你的阅读,更是在拓展你人生的可能性,阅读得越多,人生就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在一个浙东小城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出身,仅有高中文凭。在上初中前,他们对我最大的教育措施就是:买玩具、买零食的金额有上限,但买书的金额上不封顶;每天看电视、出去玩的时间有规定,但看书的时间没有限制。在这样的环境里,阅读其实就是我最大的娱乐了,我往往一连数个钟头都在看书,在小学基本就啃完了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45本“名著名译系列”丛书,长时间的阅读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专注、高效、投入、沉静。
但可能因此会有家长问:让小孩躲在家里看书不跟人去交流,他会不会变得内向、不善言辞啊?
父母的担忧不无道理,有报道显示,当代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沟通障碍”,在家中无需和同龄人共享,父母又工作忙碌,大量的电子产品娱乐设施成为了孩子情感交流的工具,他们只有单向的情感输出,这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外人很难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他们也很难捉摸外人的想法与感受,因为两者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久而久之,他们不愿与人进行交流,就算是父母也被他们排除在外。要是不及时预防,甚至有可能转为“儿童自闭症”,这不仅是一种心理问题,更是一种发展障碍。
而阅读是预防自闭、提升社交能力的良方,除了前面讲过的善于阅读者善于语言表达,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提升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据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的人,几乎必备的能力就是共情能力,决定着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可持续发展。阅读的作用,就是增强孩子对他人观点和情感的理解,培养孩子反思他人感受和观点,从而有效减少偏见和改善人际关系。
《红楼梦》里的宁府挂着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散文等往往是由具备深厚学养的作家创作而出,书中的世界就是现实的一种折射和提炼,当孩子伴随着主人公的视角进入书中世界,周旋于人情,徜徉于人世,既是旁观者也是主观者,既经历着事情又反思着事情,往往一本优秀的小说,就是让读者能够度过一段新的人生。孩子阅读得越多,他所经历的人生也就越多,可以不夸张地说,他对于人生的纯粹体验甚至能接近长者,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少年老成”。
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对于现实的热爱不会减少,阅读毕竟只限于纸上世界,当他的脑海里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观点时,下一步就是把眼光投射在现实世界了,去探索、去认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过:童年阅读的科幻小说让自己产生了探索世界、改变世界的想法,这种激情伴随着他的一生。我想这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也许很多年以后,你的孩子回顾自己成功的人生时,并不会记得你给他买的玩具汽车,也不会记得你带他吃的第一顿肯德基,而是记得你给他买的《海底两万里》,正是那个精彩、丰富、深邃的文学世界造就了他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事业追求、人生理想。
所以,让孩子去阅读吧,那里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那里蕴含着的是你孩子的一生,是你孩子所有的人生可能性。
俞博士推荐书目:(7-10岁儿童读物)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塞尔玛·拉格罗夫著
《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著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著
《人类的故事》 房龙著
《给孩子的诗》北岛编
关注“芝课”获取更多家长教育方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