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个故事要讲什么,你也知道这段旅程会经历什么。你明白这其中并不会触及什么过于深刻的东西,却也展示了许多直白,你明白身份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东西,也知道相互理解是多么难得。你会自然地喜欢这些描写得并不太像真实人物的角色,你会跟着那些好笑或其实并不太好笑的片段笑出声来。或许也只是将发笑作为第一反应来化解或掩藏其他的感受。”——题记 来自豆瓣影评
提前看了《绿皮书》。有些想法,写在这里。
虽然它是部讲述发生在美国上个世纪的故事,却意外地令我感到真实。主角Tony和Shirley,两个完全让人联想不到一起的人,阶级悬殊,肤色不同,再加上一起汽车旅行——这样的搭配让人不由就想到了那部经典的《为黛西小姐开车》
很深刻的几个片断不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而是一些缓冲剧情的细节。比如Shirley第一次提出是否可以看Tony写给妻子的信时,无奈纠正Tony的几处拼写错误, “D-E-A-E,this isn’t animal.”,“bullshitter有两个t” ,读完信还忍不住评道“you know this is pathetic right?” 因为信读起来实在太糟糕——这一点Tony可能并不同意——所以Shirley主动提出帮Tony写信,写出浪漫的信。
事实证明Shirley的确很擅长写情书,反正 Tony是忍不住称赞道“is very fucking romantic.”
似乎就是从这里,两个人开始变得亲近一些。
再比如,Tony希望Shirley能够主动去联系很久不见面的弟弟,Shirley却在逃避这一问题,他说“he knows where I am if he ever wants to reconnect.”如果他想再联系我的话,他会回来找我的。Tony笑道“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不会等,”然后他说了一句全剧我记忆最深刻的话——“you know…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 ”
Shirley沉默了一会儿,借口睡觉熄灯,然而他眼睛闭上又睁开,他无法睡着。
又比如,Tony并没有听Shirley的真正去归还玉石而是偷偷保留了那块玉石,Shirley早就发现了却也不打破,后来还嘲讽Tony 道“we need all the help we can get.”。最终,Shirley得到了这块“lucky stone”,暖暖地把它放到自己宝贵的收藏中。
这个电影,我看了两遍,不是因为奥斯卡把奖项颁给这部电影,也不是豆瓣上大众所给的高分。准确的说,是第二遍的时候,我是真的这么觉得。
看着两个人在过程中逐渐磨合,不是一个向另一个强硬地灌输思想,而是两个人在和对方相处的过程中,默默地改变着自己,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吧,但作为观众,我却明了,并为此而触动:Tony一开始并不喜欢Shirley,因为Shirley总是高高在上,吹毛求疵,会用精英主义的教条来规范他。但是慢慢地Tony就看到了Shirley的闪光点,赞颂他是个天才,慢慢地体会到Shirley的难处和他的勇气。而Shirley又何尝不是呢,他在接过Tony递过来的炸鸡的时候便已经打破他以往的习惯,他被Tony的出言不逊逗笑,和Tony一起去了橙鸟餐厅,和餐厅乐手合奏他从未弹奏过的欢快歌曲,他自己都情不自禁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演出。”
这些微小的细节就很打动我。
这部电影虽然带着种族和阶级的敏感话题,看着却不沉重。感慨说不上,但是想法还是有的,也或许是我言语太过幼稚,词不达意。
可能收获不算多,感动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