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是我看的第三本三岛由纪夫,幸亏结尾作者给出五个字“我要活下去”,否则看完真的感觉快要疯掉。其实每一本三岛都看得艰难,艰难又放不下手。忍不住去查作者的生平,想要知道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些人物,一律的外表柔弱、心理敏感而扭曲、对世界充满了恨意。
早先只知道三岛是在45岁时自杀,也专门去看了他自杀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天人五衰》,冷漠少年对于世界的抵触让人深感不安。《金阁寺》中再次出现的少年形象一如《天人五衰》。果然,三岛是在写自己。
幼年时的三岛与祖母同住,身边环绕者均为女性,一方面受到过分的保护,一方面缺乏父性的教育。幼年的生存环境导致其体质敏感纤弱,内心对充满雄性力量的人有着仰慕之情。除了成长环境不尽如人意外,三岛的成长和发展其实可谓顺利,其写作天赋很早便得到赏识和认可,作品在日本屡屡获奖,甚至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年纪轻轻便已蜚声国际文坛,因此三岛从来都不曾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彼时的日本正处于二战后的战败国地位,国家主权的丧失让曾经自大狂热的军国拥阜者难以承受,所谓自杀殉国者比比皆是。不幸的是,三岛正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一个本可以在文学方面有更大作为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切腹自杀。这样的死法,与文学毫不相干,让人觉得不可理喻。不过,也许《金阁寺》能够给出我们些许答案。
《金阁寺》中的主角沟口是个患有口吃毛病的少年,外在的不善交流导致其内心的极度敏感,同时也使他站到了正常人的对立面去思考。金阁寺的完美形象在沟口的内心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最终成为不可跨越的鸿沟,成为其正常生活的阻碍。内心对完美的渴求和现实中无处不在的丑陋最终触发了沟口毁灭现世的想法,在是该除掉那些丑陋的人还是除掉那些完美的物的选择上,沟口认为,人的罪恶不会因一个人的被杀而消失,而那些曾长久完美立于世间之物的毁灭才是真正的毁灭。沟口最终选择烧毁金阁。
三岛对其自身孱弱的身体一向是自卑的。1955年,30岁的三岛感受到自己对于美的憧憬,开始去健身房运动,以期将身体改造强健,让自己不再为肉体的自卑而感到困扰。可以说作者在现实中的想法,完全与他在《金阁寺》中的创作内容互相呼应。资料图片中可以看到,青壮年之后的三岛其实已经练就了强健的身体,但彼时其心中完美的金阁(日本天皇)已经倒塌,无力回天的三岛唯有以自杀来追寻心目中的完美。
矛盾充斥于三岛的作品和人生,美与丑、现实与虚幻,人性中的负片转为正片,无法调和的矛盾终要解决。《金阁寺》中对于造成人物性格扭曲的原因交待得非常清晰,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冲突一步步导致沟口走到一定要烧毁金阁寺的地步。作者借助金阁寺被烧这个真实事件,在作品中把自己内心的矛盾通过沟口这个人物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貌似疯魔的事件背后其实正是矛盾长期积压后的喷发。
这让我想起这两天沸沸扬扬的武昌杀人事件。手机上满屏都是在忠告大家不要招惹充满戾气之人的言论。可是,谁又知道谁有戾气呢,反观整个事件,杀人之人与被杀之人似乎戾气都不小。随着新闻深挖了二人的背景,更是让人为这样的结局而唏嘘。当事人的贫穷正如《金阁寺》上主人公的先天缺陷一样,让他对待这个世界没有善意,而当他遇到出言不逊又比他强壮的小店主,人性中所有的恶都被激发并释放出来。他本是普通的劳作者,一次口角让他变成了杀人狂魔,内心积累的恨世只怕非一时之气。令人惊骇的是新闻后面的评论,那么多人居然在嗜血般的狂欢。人性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看看《金阁寺》,善恶真是一念间吗?不去触发恶不见得恶就会沉睡不醒,那些恶的本源才是我们真正该去拷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