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一,都是我们调整状态投入新的一周工作的时候,那么,这个周一的早晨,有个沉重的问题砸向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现在突然面对单位裁员,没有理由,单位要求你即刻离职,你觉得,招聘一个新人顶你的“坑”,你觉得需要多长时间?
有这样三个选项:A、一个月;B、三个月;C、十二个月
这是我听晨课听到的一个问题,说实话,它却困扰了我一整天,因为我的答案竟然是:D、即刻
这样的答案让自己超没有存在感,于是,我试图用这个问题盘点我今天做的所有事情,然后,顿感无爱,我竟然发现我的宝贵的一天,12小时,很忙碌,却做了许多件随时都可以被替代的事情。
为学校确定了百度盘古的HRD担任生涯导师,跟他们沟通好了周二的工作坊。
——这事,随便找个脸皮厚,敢说话的小妹,貌似都可以干,只要顶着学校的牌子,慕名打电话过去,吧啦吧啦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估计人家可能都会答应,因为人家不是冲我来的,这不是我的个人资源。
又一次跟网站设计人员沟通,修改我们的需求方案。
——这事,只要用心,看够20个名校网站,用用自己的网站,立刻知道差距在哪里,需求在哪里,然后收集大家的需求,汇总,编辑成文,一遍遍的打电话沟通而已,只要肯掏自己的电话费,会说客套话,都能成,毕竟,掏钱的是学校,不是我个人的资本。
给一个本学期外出的老师调课,找别的老师替他上课。
——这事,完全是额外生出的事端,救火的性质更大,依然需要跟各种人沟通,教务方、代课老师方,各种求人说好话,反倒像是让别人替我上课。换个厚脸皮的谁谁,这件事依然是这个玩法,求人赔笑脸,暂保一方平安。
我得声明,我觉得我平时在单位还是个挺靠谱、挺积极向上、挺创新有为的小青年,可是咋就即刻被替代呢?
有个更重要的职业发展要素在于,你的工作岗位,是你所在单位的核心岗位吗?你的岗位所创造的价值,是你所在单位所需要的价值吗?
盘点我职业发展生涯中引以为豪的几件大事,看看这些事有没有给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加分呢?
做了八届学院的榜样力量,选出70位敢于做自己的“大牛”,这帮人不一定都是品学兼优的那种,可是,各个可圈可点,比如给大家默默做好事的小伙,比如给自立自强的孤儿小伙,比如减肥成功出国学了个奢侈品管理的小伙……反正我觉得,冲破专业限制,敢于找对自己那条路,都是牛人,于是,我给他们写华丽丽的颁奖词,给他们办高大上的颁奖礼……
——这事可替代吗?我觉得这事得换一个层面说,单位迫切需要这些“牛人”,心甘情愿花大价钱为他们办这样的典礼吗?当我离开学院换了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发现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如果没添这朵花,世界依然美好,啥也不影响,因为评价机制的不同,可能这些角落里的个性“牛人”,在别人眼里,再也算不上什么。
带了两届学生,跟他们大部分人打成一片,对他们掏心掏肺,知根知底,尽可能给他们最多的帮助,尽可能帮助他们走好自己的路。
——这件事可替代吗?我走后,学院瞬间招来了新辅导员,新鲜血液注入,各项工作依然照常。我所在乎的更多的谈心帮扶,更多的私下沟通,更多的主题班会,可能完全没有进入领导的法眼,你会发现,即使没有那么多谈话,没有那么多主题班会,学生依然活得很好,太阳依然照常升起。
写了300万字的博客,跟学生各种嘱托,各种交流,各种传授秘籍,各种解惑……
——这件事可替代吗?这还得换一个层面说,有人在乎你写过这些东西或者没写过吗?至少学校不在乎,因为这不代表学术成就,领导可能也不怎么在乎,因为这看不到“当下收益”,所以,它不是一个放在可否替代层面讨论的问题,因为这不是必要工作,这是自己设定的“格外工作”,没有人给到任何评估,又何谈被人替代呢?
那么,我如果卷铺盖卷马上走了,单位会因为少了我有什么不同吗?
我刚刚离开了一个单位,来到了另一个单位,我的离开,让以前的单位少了什么呢?
客观又不自夸的评估,缺少了一个用文科女生感性又温柔的视角看待问题的人,可能会让一个纯理科的学院缺少了些故事,现在,当下,没有什么,可是很多年后,或许再也没有人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给别人讲当年学院里那些“牛人”的那些牛事,只会告诉你,考研率是多少,就业率是多少。
缺少了一个系统记录工作思考过程的人,尽管再看刚入职的那些感动和体验,弱智的可笑,可是我还是依稀从文章里看到了一个青年人的成长和进步,可是,没了这份记录,至少缺了一种观察的窗口,如果有人很在意年轻人的成长路径的话。
我想不出还会缺少什么了?还是因为工作岗位的职责,这注定是一个边缘的岗位,你的存在,是保证别的岗位顺利的开展工作,创造价值。那么,这样的岗位,可替代性自然很大,换了一个岗位,依然是保障别的岗位的顺利运行。
所以,时刻思考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做些有价值的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天盘点工作内容的重要标志。把可替代的工作尽量分配下去,留下不可替代的工作集中精力完成,这才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