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同学有一儿子,今年上初中,据说每次考试总是级部前五,一时在朋友圈内传为佳话。前几天他们同学聚会,邀请家属出席,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优秀”的孩子。
本来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是充满朝气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孩子除了进门之后称呼了一声“叔叔、阿姨”之外,极少说话。吃饭的时候也是低着头,扒拉着自己碗里的饭,期间他妈妈不停的往他碗里夹菜,他也不吭声,默默的全吃了。
饭后孩子们相约到楼下玩,他怯怯的瞅了父母一眼,迅速低下头去。直到他爸爸说:去吧。才默默的跟在大家后面下了楼。
孩子们下楼之后,他爸爸恨恨的把餐巾往桌子上一扔说到:“现在的孩子真是不省心,你说我们给他们创造了多好的条件,衣食无忧,要什么有什么,可这些熊孩子整天就知道耷拉个脸,也不和你交流,真是气死我了。”
“是啊,他妈妈接着说,我们这么拼命还不是为了这孩子,从小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为这孩子操碎了心,可是这孩子和我们一点也不亲!”
听到这儿,我插了一句,你们说的这些都是你认为孩子需要的,但是你们有没有问过孩子想要什么?他想要的你们给予了吗?我们大人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诸如名牌衣服、鞋子塞给孩子,让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想方设法提高孩子成绩,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我们满足了吗?
听到这,另一位家长说:“你不说我还不觉得,前几天孩子说想要个篮球,被我拒绝了,我说有时间打篮球不如去上节辅导班提高下成绩。”
听到这,大家都有点沉默。
我们这些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当时因为父母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所以这一代人基本是属于“放养”的,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世界是自由的、不被限制的。而现在的孩子呢?他们的童年除了学习、辅导班、特长班外还有什么?我们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安排孩子,却从没想过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孩子成长的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给予的多少,而在于精神上的给予是否充分。事实上可以说这些物质充足、精神匮乏的家长,是对责任的逃避,因为做不到充分的理解、耐心的陪伴而用物质进行替代,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父母只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那即使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家长所谓的爱并没有传递到孩子的内心,所以孩子也不可能给你回应。
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在乎两种结局:逆来顺受或者过度叛逆。两者都会让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人生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