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吃这件事情,在全球范围内。应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有深入的考究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和理解程度从《论语》中的“食色性也”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得益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拥有大量不同的山区、盆地、高原、平原、隔壁沙漠及绵延漫长的海岸线。并且多民族林立,互有特色。经过五千多年的淬炼陈列。才铸就了独特的中国式的饮食文化,这一点在我最近阅读的徐文兵写的《饮食滋味》中就有体现。
从小生活在广州的我,对于食物的选择都是以新鲜作为标准。简单的蒸煮,不需要过多的调味材料。由于湿气的原因,广州人喜欢煲汤,用各种药材入汤。日常饮用,排除体内的湿气。而同样的为了排湿,广东的南雄地区则是用吃辣这样的方式。记得吴同学(我老公)跟我分享当年他去南雄时吃的东西都是偏辣,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广东。也是因为南雄地处丹霞山脉山区,湿气更甚,当地人就靠吃辛辣祛除体内的湿气。这样的饮食习惯在靠近山区的福建武夷山也同样存在。
书中说到,一个人喜欢吃什么,是因为自身体内需要相应的东西中和体内的阴阳,也就是调和体内的热气和寒气。归结到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家族民族则是长期基于大量个体生活在一个区域的习惯积累。这也造成了川渝喜欢吃麻,两湖江西喜欢吃辣,广东清淡,北方吃肉,沿海吃海鲜。形成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独特饮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吃的考究随着食物获取的便捷性提升变得更加的挑剔。我们今天可以任性的吃到波士顿的龙虾,也可以随时的吃到北欧的鳕鱼,北方的柿子和南方的芒果等丰富的水果也都能在各种生鲜超市买到。但是如何吃的更健康好像变得越来越难。肥胖、厌食、挑食等各种问题也好像越来越严重。
从前的我也不相信这些冷热咸淡,生性热冷。以为吃就是吃,哪有那么多门门道道。直到遇见了木婉清,我慢慢的知道了食物的营养原理及人体的需求要求。逐渐的规范了自己的饮食结构,身体也相应的作出了更好的回应。人体真的是一个奇妙的结构,我们基因中本能的变化会根据我们的日常饮食作出不同的判断和相应的反应,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们开始了每日早上6点的晨读会,来自五湖四海的10个伙伴每天分享着自己家乡的生活习惯。我们相互之间都开始理解不同的地域饮食,也学习着不同的饮食特点,体会着祖国各地美好生活。充实的生活和健康的饮食生活让我变得越来越好。
尊重那些你不知道的,包容那些你认为你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的。在吃的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每个人也都是小学生。愿我们都吃的高兴,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