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聊天,她深感无力,觉得年迈的父母生命似乎正在一点点消失,生命的活力与张力似乎都在流失。我也在想,年龄大了,老人的生活就是每天周而复始地重复,一天天活着,直到死去。这样的活,有意义吗?昨天、今天和明天有何不同?似乎都是identical,完全相似或者相同的。但,也许这正是中国版活着的意义。
余华在《活着》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活着就是在经历痛苦与挣扎,经受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爱恨情仇,甚至为生死而顾虑,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和体验,才让活着的过程变得丰盈。
最近重读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发现中日两个国家的活着竟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稻盛和夫说:人生的目标是提升心性和磨炼灵魂。“提升心志就是带着比呱呱落地时稍稍美好的心灵告别人世。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略有进步,就是心灵稍经磨炼的状态。抑制自我放纵的情感,让心灵宁静,让关爱之心萌芽,让利他之心滋长,哪怕是一点点。让我们与生俱来的灵魂向美好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他还说:人生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揭示了普通人的成功法则,相比较于才华出众却懒惰的人,才能平平却满腔热情、不甘落后的人更能成就大事。
他还说:首先“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其深度和广度都无穷无尽,换言之一心一意,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功夫不负有心人,灵魂正因此而不断进化。
以感恩之心对待命运。感恩之心是最积极进取的思想,其前提是,必须做到不消沉、不诉苦、不怨恨、不嫉妒、能吃苦。
称心如意时,不会自命不凡;事业有成时,不会妄自尊大——对一切心怀感恩。
时运不济或者遭遇灾祸时,也应该秉持一颗感恩之心——既然天降难于我,那么忍受苦难,经历磨炼,相信终会有收获。不诉苦、不怨恨、不嫉妒、忍耐、努力、坚持。
其实稻盛和夫的理论“不诉苦、不怨恨、不嫉妒、忍耐、努力、坚持”在余华《活着》一书的主人公徐富贵的一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当文末徐富贵一人一牛在田野中行走时,我们仍然能感到活着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但是,稻盛和夫作为一名企业家,他的眼界与胸怀自然在我们这些凡夫之上。他活着的意义超越了个人意义,在于利他,在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这样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意义。他相信佛家的因果,并提出“心生念,念生因,因生果”,并对因果报应法则深信不疑。
我至今仍然记得他的六项精进。也和佛家的一些信仰。
首先是布施,即施舍。为社会为他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持戒。即恪守戒律,断除烦恼,遵循为人准则。
第三,精进。即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第四,忍辱,即忍耐力。如果能承受屈辱,就能提升心性,塑造人格。
第五,禅定。至少一日一次,静心打坐,控制情绪,平复心情。
第六,智慧(般若)。获得理解一切的智慧。
是啊,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自己过得开心快乐,而要有利他之心,服务于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而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却往往为了怕被伤害,就不想去主动利他了,这也是要不得的。余生必须让自己的利他之心变得坚定起来,以多种形式利他并服务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