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唐朝兄弟》里瘦弱清癯的李白骑着毛驴,带着书童游山玩水,偶遇山贼,一起竹林煮酒,对着明月谈理想。真实生活中的李白是这样放浪行游、儒雅煽情的嘛?当谈李白旅行时,要谈些什么?历史书的记载更丰厚立体。
李白是海归、富二代,他出生在中亚地区,后来才迁入四川,他爹他兄弟都是搞运输、开连锁店的,家资甚丰厚;李白自称会武术,他以修仙道人自居,不舞棍弄棒,但是会击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又“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浑身都是任侠古风;最重要的是,李白有文化,而且是一种另类的不同于正统儒家的亚文化,他以道家五行方术启蒙,之后才涉猎儒佛典籍,以至于他诗作中的景物情感,都像是被哈哈镜放大,被三棱镜渲染过一般,磅礴绚烂,“庄逸孟英”。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海归的道人会作诗。李白写了很多诗,主要是因为他游历广远,但李白并不是专业诗人,成为“诗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那时的人写诗,就像今天的人写日记、发微博一样,是记述一种心情。“不小心”就成了诗人,这不是李白的本心,他的本心是做侠客,当大将(当然,他也想当宰相,并自负有“入相”之才),再不济就寻山访友,修炼成仙。
李白在大家族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当时人称他“李十二”,有时再加上他的名,就是“李十二白”。李白祖籍陇西成纪,是西汉将军李广的后代。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曾被流放西域,并隐易了姓氏,至唐代武则天后期才迁回到四川绵州昌隆青莲乡,恢复了本姓。可见,李白所在的家族本就有着流浪迁徙的习惯。
李白的父亲名李客,颇有家资,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是一个“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式的人物。正因为李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有充分的条件学习,加之天资聪颖,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不仅学习了正统的儒家著作,也学习了诸子百家等各种著述。这一时期开始习作诗歌,如《初月》、《对雨》、《晓晴》、《望夫石》等,虽风格柔弱,但写得清新流畅,很有鸳鸯蝴蝶派、琼瑶派的风格,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解风情硬作诗。
唐代盛行隐逸之风,读书人多读书于山林寺院,潜心习业,养成声名,然后寻求机会一举成名,步入仕途。李白十五岁后大多数时间隐居在大匡山大明寺读书。此地在巴蜀,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加之唐代尊崇道教,道风盛行。李白故居附近的紫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场所,所以他羡慕神仙,结交道士,访求高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均表现了这一内容,这些都造就了他超世独立,追求个性自在的性情。这与现代人希望能通过旅行排遣压力,治疗抑郁症狂躁症神经症的因果关系一致,只不过李白的性情是浑然天成的,不那么刻意和功利。
此时,李白的剑术剑术精进,他倾心于扶危济困、轻财重义的侠士生活。蜀中名土也多任侠尚武,如一代文宗陈子昂“驰侠使气”,李白的老师赵蕤“击剑有气”,这些人物对李白影响很大。李白的击剑任侠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唐刘全白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动京师”(《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李白终其一生都以“壮士”自许,击剑任侠对李白豪迈不羁,昂扬奋发的精神性格有深刻的影响。此后,他游历多地,但从未放下对剑术的追求。
这一时期,李白另一重要活动是“往来旁郡”(《彰明逸事》),“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李白曾数次在蜀中广泛游历,他先后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一带,《赠江油尉》、《登锦城散花楼》、《登峨眉山》就是游历途中的作品。在广泛的游历中,他了解了社会的风俗民情,增广了见识,丰富了人生阅历。
李白在游历的同时,也拜访地方长官,送上自己的诗赋文章,以求赏识提拔。唐代除科举外,终南捷径就是举荐,这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周游列国的风气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盛唐时候的奇人逸士也是层出不穷。
经过十年磨砺,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叹世事艰险,但幸运的是,李白的坎坷行迹留给后人无数壮美诗篇。李白离开故乡后,再次游成都,登峨眉,临巫山,出三峡,至此再未返回过故乡。
此后李白沿长江东进,过荆门,至江陵,经江夏,过浔阳,登庐山,作《望庐山瀑布》,至当涂,盘桓金陵。金陵的江南风物使李白无比陶醉,作《白纻辞》、《金陵酒肆留别》等诗,并大把挥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
李白生性豪爽,挥金如土,囊中空空时,达到扬州,遇到了友人孟少府相助,一同西行至湖北安陆,并经孟少府撮合,入赘原大唐丞相许圉师家,与其孙女许紫烟结婚,婚后居安陆白兆山桃花岩。
李白在安陆无人赏识,处境不顺,于是取道南阳,西入长安,却以败兴而归告终。此后的李白似乎想开了,或在安陆居家,或在洛阳、开封、太原、吴越、当涂一带漫游。作《将进酒》、《梁园吟》、《梁甫吟》等名篇。
后来,因第一任夫人病故,李白移家东鲁,居于今山东衮州,专心养儿育女,研习剑术。有一年冬天,李白的至交道友元丹丘奉诏入朝受封,并向唐玄宗举荐李白,玄宗下诏,征李白入朝。四十来岁的李白喜不自禁,作《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西入长安。
此后几年,李白在帝都逗留,行迹略显单薄,酒量越来越见长。这一时期,李白曾参与草拟一些诏诰文件,但更多的是作为唐玄宗的文学侍从,陪同皇帝宴饮游猎,写一些点缀升平,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梦想照进现实,看到一地鸡毛而已,转而向往江湖闲散自由的生活。同时因才高遭忌,馋谤日起,君恩渐衰,恃才傲物的李白更加放浪形骸,经常和一些失意朝臣和名士纵酒排忧,人称“饮中八仙”。
四十四岁时,李白辞职离开长安,与杜甫相会于东京洛阳,再加上另一著名诗人高适,三人同游梁宋,盛唐的文坛大事儿,到这里算是一个顶峰。李白与杜甫、高适分手后在河北、山东一带访道,并在济南紫极宫正式加入道籍。返回衮州后,于居所附近造酒楼,日夕饮酒,少有醒时。后杜甫来访山东,两人同游十余日,既是驴友又是诗友,快活至极。
两年后,李白南游吴越,其间客居金陵时间较久。自江淮返回东鲁后,受幽州节度使判官何昌浩之邀,李白去北上幽州碰运气,但碰到的是坏运气,当地的安禄山要反。李白三入长安要通知朝廷,未果。南下宣城,遁迹山水之间,坐待战祸发生。
从此,李白的人生旅行就结束了,因为,他要去哪里,再也不能自己决定。安史之乱后,李白一直在剡中、庐山避乱。后因永王李璘的多次征聘,李白入幕,但主公被诬陷谋逆造反,五十九岁的李白幸免一死,但终被判长流夜郎。行至夔州遇赦获释。在返江陵时写下了《朝发白帝城》一诗,此后抛妻离子,在江夏、金陵一带飘流。因穷病交迫,李白不得已前往当涂投靠从叔、县令李阳冰。六十三岁的李白至当涂就一病不起,仙逝捉月前写了最后一赋《临路歌》,临终前仍是“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的风范。
当谈李白旅行时,要谈些什么?答案就在,他有许多选择的时候,偏偏让自己走入绝境,在路上的李白才是饱满昂然的,这是生命的自然本质。所以,李白并不能背负起经世济民的重责,他的功名心态是掺杂着戏谑情感的,庙堂上的李白是酒囊饭袋,山水间的李白才是谪仙人。
现代的旅行者总喜欢到边陲,两广云贵川藏疆,乘兴而去,尽兴则归。而诗仙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西南,一路东去,游历长江、黄河附近的山川州县,乘兴而去,遥无归期。当谈李白旅行时,不是谈他去了哪里,而是谈他为什么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