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一位老人在八十八岁回首往事:右臂虽折,且风雨阴寒夜,痛彻不眠,却以右臂折断为可“喜”之事。
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欲立边功,大肆征兵,挥师云南,百姓“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征兵前夕,二十四岁的老翁偷偷砸断手臂,“从兹始免征云南”,“一肢虽废一身全”,“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战争年代,能留在父母身边,能每天看着妻儿,能保全性命竟是人生可“喜”之事,因为没有做泸水头无人收尸的孤魂望乡鬼。
往往我们在谈一个帝王的功业时,除了谈民生,还会谈开疆拓土。有战争才会有开疆拓土。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帝国的版图每扩大那么一点点就会有人间无数离合悲欢。
停战止戈,与民休息,如果百姓丰衣足食,商业和文化得到发展,也是政绩,可是后来岳飞的词里出现了“靖康耻,犹未雪”。短暂的和平之后又是战争。
战争除了带来无数“生民病”之外,是否还有另外的意义?比如以战止战。世上不止一个国家,总会出现一个想开疆拓土的统治者。是否刀光剑影,会流血死人的战争会无止无休?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背后,是无数的痛苦和悲伤。可是,弱国无外交,战争本身也是阻止战争的方法。该如何权衡?我想这正是和平年代增强国防力量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