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和女儿背着画板一起去画室学画,成了我们俩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女儿为有“妈妈同学”感到骄傲,我为有机会学习画画感到欣喜。
从最初几分羞涩——毕竟是小学至高中生学习画画的地方,我是唯一一个大龄学员——到现在旁若无人,进了画室找到角落坐下就开画,从在意画室人们的眼神和聊天内容,到现在一副耳机,两小时音乐陪伴的忘我描摹。
通常一副画作需经两周或三周、两次或三次课画完,我十分珍惜。
因为角色互换——从陪伴者转换成学习者,我也看到在画室等候的家长的一些行为极为不妥。
印象深刻的一位学童妈妈,每周女儿画素描,都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偶尔听清几句尾音,大多“指挥”这边大,那边小,这边浓,那边淡之类不咸不淡的外行话。要知道一幅素描从构图、铺底到细节刻画,是有一系列步骤的。
用眼睛捕捉范画和自己画作的差别,细心甄别,不断修正,作品绝非一蹴而就。偶尔画到眼睛疲惫,是看不出错误的。这个时候,老师点拨尤为重要,为迷途的羔羊们指点迷津。
这如同一场和自己的较量——我就是看不出来了,我尽力了,但是有老师这位高人在,我又可以开疆拓土,往前更进一步。
如果画画正在迷糊中,靠自己一点点琢磨,打破局限,对线条和光感的认识更深刻,画也会有质的飞跃,那是自己能力的一次跃升,绝不是旁观者指点得到的。
但是家长们在画室陪伴的时候实在无事可做,聊天、喝茶,又溜达过来看看孩子的画,忍不住就点评几句,有的甚至就坐在孩子身旁,从头到尾的指挥。
说实话,我不希望在没画完之前被“点评”——当然老师除外,就像我上面说的,画尚未尘埃落定,我还希望在“战斗”中体悟和感受线条明暗的区别。如若我的“家长”时不时走过来指指点点,而她们又不懂画画,话语间各种不满和催促,我肯定没心情画下去了。
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实在是有苦说不出。不能说父母“无知”,也不能把父母请走,只能默默忍受。
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也体谅他们——不明白孩子画画缓慢的原因,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忍不住多说几句。
因为体会到双方的不易,我真心提醒家长一句——做一个“观棋不语”的明智家长吧,既然自己并不擅长画画,又请了专业的老师,还是安静的等待为好。
大家可以看一本书,听几首歌,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在孩子学艺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独立,不是绝对的不指导——毕竟大人的理解能力在某个阶段要强于孩子,但在孩子投入的时候,请保持沉默。
不要无故打乱孩子绘画的思路,不要频繁打断孩子投入的专注力,不要影响孩子绘画的心情,不要不懂装懂破坏了画室的平静。
尊重孩子,不妄加指责,让孩子体会绘画的精妙之处,不疲惫,没负担,坚持绘画还会难么?!
以此类推,在孩子其他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静守,少评论,或者不评论,是不是近来网上热传的陪孩子写作业心脏搭桥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纵观我们养育孩子的烦恼,皆因为忍耐不了孩子的“慢”和“笨”,是真的“慢”和“笨”么?
通过画室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我们希望孩子专注,打乱孩子专注的却是我们,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效率高,影响孩子平静心绪的也是我们,我们越希望孩子变成想象的那样,就越干涉的多,打扰的多,效果也往往背道而驰。
令我们无法忍受的孩子的“慢”和“笨”,其实是成人和孩子之间心智和效率的差异。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孩子出生就拥有成年人的自律和阅历,那还需要慢慢长大么!
再就是对孩子过高要求的错误心态,如同让一只蜗牛飞奔,让一条鱼飞上天。他们的“慢”是暂时的,会随着成长逐渐加快,现在只是能力没有达到或者习惯尚未养成。
所以在我们发怒之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帮孩子把“慢”和“笨”的原因梳理清楚,采取了有效的行动帮助他们提高能力,或者养成好的习惯。
我想,经过这样的反思,你的火已经发不出来了,因为你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与自己想象不符的结果上,忽略了帮助孩子提高个人能力和固化习惯的具体步骤,更没有耐心等待他们成长,所以问题出在我们身上,对么?
我知道这样做很难,但貌似这是唯一的办法——尝试去理解他们,安静的陪伴他们,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汲取的环境,帮助他们提高专注力、理解力,养成良好习惯。
引导他们树立目标,制定计划和流程,然后一起坚持,假以时日,孩子能力提高,自律、自信、自省,一切水到渠成。
我正在践行,希望你也一路同行,做“观棋不语”,但“棋高一着”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