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曾在《一生的战役》中写给父亲: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我每次跟咨询的孩子在做技术前都要聊聊天,问他近几天感觉怎么样,总是叹气:
“我爸妈还是事无巨细要过问,他们没改变,就是希望我改变……”
父母亲也给我一些对孩子的焦虑苦恼,都要奔溃的感觉:
“孩子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到初中后成绩有退步,而且学校老师还三番五次告状,儿子不是和老师顶嘴,就是找同学麻烦。”
“我忍不住批评了他几句,他就恶狠狠地瞪着我,仿佛我是他仇人。”
“渐渐就不愿意上学了,整天呆家里,日夜颠倒,刷手机、玩游戏……”
都说要“静待花开”,可只有当爸妈的,才懂得这其中有多煎熬。
孩子的描述是:
“从小父母就是控制欲特别强,还要翻他手机,他顶嘴就会挨揍,他是棍棒下长大。”
做什么都是否定,给他留下的都是痛苦的回忆。
有个母亲向我哭诉:
看到写作业的儿子从房间去客厅倒水,她就顺嘴问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作业写完了吗?”
没想到儿子听到立马炸了:“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说完,他就回到屋里,“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她瞬间懵了,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就随口一问,儿子怎么火气这么大。
男孩对父母抱怨道:
“自从自己上了初三,爸妈就特别为他的学习操心,其实又看不懂他的功课,还是天天催进度,让他抓紧时间,快点写。”
可妈妈每次问他作业写完没有,他回答写完了的时候,妈妈又开始唠叨:
“写完了还在沙发上发呆?还不抓紧时间去做习题,背单词!就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啊?”
但如果他回答没写完,妈妈又开始指责:
“没写完还不抓紧时间去写?就这学习态度,你还想考重点高中啊?”
他听的火冒三丈,一言不合,就开始顶撞父母:
“我的学习是我的事,除了这样叨叨烦,你就不能说点其他的吗?”
相信以上这些场面一定不少家庭经历了。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这枚炸弹指的就是青春期。
不得不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火药包,易燃易爆炸。
多少父母被叛逆难搞的孩子,折磨得精疲力尽、苦不堪言。
武志红老师有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
那我们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清华附中前任校长曾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就是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做的,就是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多做饭,把饭做好一点,少说话。
别小瞧“多做饭,少说话”这6个字,背后深意非常值得父母学习。
1.多做饭,代表着对孩子默默的爱,温暖,付出。
越是觉得孩子不可爱,甚至恨的牙咬咬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不求回报、全然地去爱他。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就算暂时离谱,早晚会变得靠谱。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最渴求的就是父母无条件的关爱。不是因为“我学习好才爱我”,而是全心全意希望“让他成为他自己”。
只有孩子感受到真正的被爱,内心才会柔软下来,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2.少说话,不说废话,则意味着少唠叨,少说教,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与自由。
父母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放下权威者的心态,学会避其锋芒,在孩子求助的时候适时出现。
如果父母只会侵占孩子的边界,无视孩子的感受,必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作为父母,少一点唠叨、指责,多一点尊重和共情,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当你闭上嘴、多做饭,平等、安静地守护着孩子成长,用心付出,耐心等待,让孩子感受到家才是他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才是他最可依靠的对象。
衷心祝愿所有父母,都能放平心态,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身后,陪伴他平稳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期,一起走向美好未来。
有一段我很喜欢的话,送给正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我爱你!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却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去吧!回来家里有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