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因为一句词,喜欢上一首歌。虽然这不是我的常态,却道出了我的孤独。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
当一个人开心时,可以很轻易的与身边的人分享嬉笑,围绕在身边的你我不是孤单一人。当一个人很丧的时候,一遍一遍翻着朋友圈、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人倾诉呼之欲出的心事。我们是处在关系中的独立个体。
我们的阴暗面不愿与人知
每个人都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努力用好的品质包裹自己,不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异类。但我们毕竟不是圣人,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只有好的名词,更有一些阴暗面。那懦弱的我,善妒的我,斤斤计较的我,脾气差的我,懒惰的我等等不好的我,在维护自我形象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更是难以启齿。
尽力用完美的自我与你狂欢,却独守我的缺陷,不能与人言。
低概率的感同身受
我也曾忍不住分享苦恼,在我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诉说时,善于察言观色的我看到听的人表情木然,甚至时而游离。我理解只有身处于情景中的人才能体会的情绪,对于他人来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如此无病呻吟。我忽略了被倾诉者的经历和感受,只是想要索取同情和安慰,得到尽可能多的认同,证明我并不是不堪一击,而是事情足够严重。我的倾诉和她的无感并没有对错之分,角色对调我也未必能够理解对方的烦恼,施予得体的回复。毕竟人人有别,不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孤独是社交的中转站
我和我的小学同学考上了同一所初中,她是我在五年级的时候逐渐变亲密的朋友。生活的奇妙就是在于你预想的和发生的总是不同。开学那天我们被分在了不同的班级,这意味着我需要独自开始新的社交。慢热且被动的我用安静学习来隐藏孤独,放低姿态的与所有能够有机会交流的人礼貌往来。直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一场分离和开始都是孤独的轮回,孤独像是一趟列车,是我们进行社交活动的中转站,我们不喜欢,却必定会往来于此。我并不认为只有内向的人才有交际圈过渡的孤独感。外向的人只不过善于用多余的热情来隐藏孤独罢了。
靠自己才有底气
听刚刚工作的朋友诉说,到了新的环境她还很不适应,好在那里的人很热心,会悉心解答她的疑惑。但更多时候她还是会选择自我摸索,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但至少很心安理得,因为耽误的是自己的时间,拖慢的是自己的脚步,完不成任务的批评也是自己一个人承担,这些远比连累或顾忌别人要轻松许多许多。在这个新环境中她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又体验着自己的孤立无援。
我们不也常常处于这样的情景中吗。那可以寻求,索要的双手执拗的没有伸出去,因为善良、因为胆怯、因为想要证明自己或许可以完成的偏执。
毕竟,人生是自己的
高考倒计时,大学申请的志愿表,专业选择,结婚伴侣等等。你有多少次意识到这是你自己必须要面对的人生了。父母再也不替你做选择了,即使是站在人生分岔路口,在你极其需要指引的时候,他们也强调只是提供参考意见。依赖是安全感,也是难以摆脱的瘾,这瘾会伴随年龄的增加侵蚀我们的心理,限制我们的行动力,在必要的时候不得不尝试着戒掉它。
没有人能够对你的人生负责,即使是父母也无法把你的人生背负在肩头,去赌注未来的你是锦绣前程还是一败涂地。终究,你要拾起自己的人生,无论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都是你自己的事而已。
大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提及或者影射孤独,这就足以证明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的,它并不可怕。相反,正因为它的普遍存在,使大多数人有了至少一样相同的特质,这样想来,孤独似乎也不孤独了。
我非常认可孤独存在的必要价值,但却不赞同一个人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中。如果你没有能够享受孤独的豁达,就必定会陷入消极的深渊,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做些什么了。
不要做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不为写作而写作的小白
没有定律,为之而作,与之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