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的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给了我特别多的新角度去理解儿童,我不是妈妈,没有体会过怀胎十月一朝生娩,但作为一个大弟弟二十岁的姐姐,曾经尝试去融入他的世界全都失败,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反思父母和自己是如何对待弟弟的,才发现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做错了那么多。
孙老师提出了敏感期这个概念,指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会特别专注于一件事物,并不断重复实践,敏感期的时间长短不定,顺利的话为两到三个月,度过之后会发现孩子突然间不再痴迷于这件事物,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之后孩子的心智水平得到提升,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类型的敏感期,比如口腔活动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等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行为的原因及背后的敏感期,才能更好地指导陪伴他们成长。
*口腔活动以及手部活动敏感期
儿童认识这个世界是从口腔开始的,他们通过口腔感受到不同的物体形状、软硬,有些家长会制止孩子把东西放入嘴里,担心不卫生或者孩子会吞下去,殊不知这是孩子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敏感期通常发生在0-1岁,顺利通过之后儿童会进一步使用手部来认识事物,比如书中提及的孩子将香蕉用手压碎被制止后嚎啕大哭,第二天吃完香蕉之后继续大哭,父母都不解为何平时吃一根今天却要哭着吃第二根,其实是孩子感知外在世界的过程在第一天被打断,第二天捏碎香蕉放在手中玩弄了很久之后就不再哭了。我还深深记着弟弟在小时用五个并不拢的手指拿起玩具汽车,水果皮,在沙子堆上抓起一把沙子再仔细看着它们落在地上,他那时眼睛里有一股专注像是在努力理解什么东西似的,原来他是在用儿童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一切机会去感受,别怕沙子泥土弄脏衣服,家长的每一次阻止本质上都是自以为是地阻碍孩子的成长。
*秩序敏感期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规则,儿童的世界里也有规则,一定的规则束缚能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超出规则的部分是被严厉禁止的,在秩序敏感期给孩子足够的耐心与支持配合他们,这样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才能更加遵守原则。弟弟有段时间玩玩具汽车时,会按照一定顺序将他们摆放,我不小心弄乱了他们的顺序,小家伙就会大哭不止,当时不知所以,现在才明白他有自己安排的顺序,再比如说在家里吃饭时父母和孩子会有一定顺序的座次,当有客人来做客时座次顺序被打破,孩子也有可能会大哭,此时礼貌和宾客解释再回复到原来的座次,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执拗敏感期
总有一段时间父母会感觉孩子特别不好带,总是执拗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比如苹果表面有块褐色斑,哭闹不吃,不给玩沙子就大哭不走等等,这些事情出现在弟弟身上太多太多了,成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教育孩子,小孩尤其是男孩要摔打才能成才,太顺着孩子被看作溺爱,养成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坏习惯也担心长大之后更看看不住孩子,事实上和孩子对着干会让执拗的敏感期迟迟不走,有时他们也会用小伎俩来试探父母,看看爸爸妈妈还爱不爱他们,如果多次被拒绝,缺乏爱和安全感的想法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为潜意识。
为什么在成人世界里,有些人在伴侣面前爱得特别卑微,没有自信,甚至失恋之后要自杀,又有些人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另一半,很多原因都可以归结到儿童时期父母的一些做法,父母离异或者让孩子感受到的爱不够使得孩子内心匮乏安全感,极度害怕身边的人离开,失恋之后才会采取一些极端做法,儿时就看着父亲殴打母亲,即使心中怨恨父亲,长大后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变成和父亲相似的样子,永远不要低估儿童的理解、模仿能力,也永远不要高估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在儿童面前谨言慎行,任何和伴侣之间的矛盾都要放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情况下解决。
当然作为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的小孩,总有一些行为是不能被允许的,比如会对其他人有不好影响的事情,这时候建立起规则,在拒绝孩子时候合理解释并表达对孩子的爱,才能带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说到这里,我一直在观察中西方父母对教育孩子上使用的一些不同方式,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爱意的表达,在西方父母送孩子上课分别时,会亲吻孩子并说妈妈/爸爸爱你,好好享受你的一天等等,然而中国父母在同样的场景下则会说听老师的话,别乱跑等等,深究这其中的每一句话,老师的想法不一定对,孩子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在孩子不认同老师的条件下要不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中国式教育下孩子一般欠缺这种能力,在孙老师的书中也提及了这方面,她认为孩子只有在自由与平等的条件下才有机会发展独立人格,在孙老师的幼儿园中,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在休息时间午休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老师不会在孩子沉浸在自己思考学习的时候随意打断,老师不被树立为权威,真正的权威是规则,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会可恶地说出孙老师我讨厌你,也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们讨论。再来别乱跑,在英国的家对面是市里最大的一所小学,你会发现几乎有一半的上课时间他们都在学校的操场上乱跑,大点的女孩交小女孩怎样倒立怎样翻跟斗,小男孩在踢足球玩游戏,乱跑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跑去河边感受河水的冰凉,在泥潭里互相扔泥巴玩耍,在雨后的草丛里抓蜗牛研究,这本来就是孩子学习、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时他们快乐着,而对比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读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乱跑被认为不乖,玩泥巴被看作不讲卫生,去河边抓鱼抓小动物会被看成野孩子,他们被束缚着,背着沉重的书包做着可能自己并不喜欢的习题,戴着厚厚的眼镜,眼神里没有属于孩子们那种清澈天真可爱的光,这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所以,多对孩子说你爱他,别用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之类的话威胁,孩子的心灵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作为成人保护他们的安全,为他们洗去衣服上的泥巴,手指间的污垢,在需要时陪伴,在不需要时放手,就像纪伯伦在《论孩子》当中说到到,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进入有爱好的敏感期
孩子可能会在某段时间对音乐,绘画,跳舞等等特别感兴趣,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比如有个小女孩痴迷于绘画,到晚上十二点还在对着VCD看关于绘画的视频,妈妈说自己困了问女孩要不要和自己一起睡,孩子斩钉截铁地说我还不困要继续看,而这位妈妈也就真的放小孩一个人继续画画,到凌晨两点钟时妈妈醒来发现小女孩还没有回床上,猜想她一定在沙发上睡着了,到客厅一看女孩还在画画,已经画了十多张,妈妈走过去抱抱孩子,孩子困到马上就睡着了。看了这个案例我自己非常钦佩这位妈妈,她能认识到孩子进入爱好的敏感期的珍贵性,给孩子足够自由而不是鲁莽地打断。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极度感兴趣之后是培养爱好的绝佳时期,这时提供给孩子画本画具等等能有顺水推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如果教育孩子,我想那一定是给孩子足够的爱,就算有时很难理解,也要给孩子足够的支持。看完整本书也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带孩子的看法,以前觉得这是煎熬,一天天夜晚期盼孩子快快长大快点懂事,可是事实上这是条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道路,面对着新一天孩子的新变化让人特别有新鲜感和满足感。迫不及待想回国给弟弟念睡前故事了,希望弟弟能一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