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读书写作者,读完一本书,就想写书评。
我一开始随便写,后来模仿某些读书号的写法。
那些文章套路一致,多是从一本书里概括出普世价值观,再通过书中情节演绎推理。很适合读者口味,但总觉得欠缺一点真诚和温度。
读了魏小河的《读在大好时光》,我才发现,书评可以这样写!两年前,我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当时以为不能算书评呢!
原来书评既可以写成读书号青睐的清单体,也可以写得又长又深刻一般人看不懂,还可以写得像魏小河这样,平实易懂,可爱可亲。
他写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写作者,写书的特点,写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这就够了。
我以前报过一个799元的书评课,只记住讲师陈以侃的一句话,“书评的结构不重要,你思想的结构才重要。”
魏小河的书评体现了这一点。他的文章似乎信手拈来,从生活到书本,从书本到生活,决不千篇一律,文章跟随着思想和书本流动。
还有个作家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真诚。
魏小河的书评是真诚的,亲切的,好似一条小河,波光粼粼,缓缓流淌。你总能从中地能拣到自己喜欢的贝壳。
这本书一共52篇文章,每篇文章介绍一本书。
这52篇书评的分类很特别,不是按文体分,而是按书本带给人的感受分。
有的书很短、轻松,适合清晨读。有的书是无用的闲书,那就放在午睡过后读。有的书,是和灵魂对话,那一定要在深夜读。
有的书,关于旅行,关于不同地方的风情,关于长长的故事,那就在火车上,飞机上读。
还有关于书的书,那是魏小河很喜欢的一类书,就在最好的时光读。
因此,他把52篇文章分在五个“部落”,“读在清晨”,“读在午后”,“读在深夜”,“读在路上”,“读在大好时光”。
很清爽很灵动的分法,像一条河里游动的五条银光闪闪的小鱼。
现在人们读书功利性很强,读一本书,总想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它有足够的知识增量,至少我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
比如,我知道了书评可以这样写。
比如,我粗粗了解了52本书和52个作者。
比如,我看到了郁达夫的另一面。
关于郁达夫,我们都学过他的文章《故都的秋》。他在那里写道:“秋天,中国北方的秋天,如果我能留住它,我愿意把我生命的三分之二缩短三分之一。”
那个郁达夫,颇是一个老式文人,可他的《日记九种》中会写道:“啊啊,分别时,亲了一个很长的嘴。”
你能把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吗?
郁达夫在日记里,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暴露和深刻的剖析。这让我很感兴趣:到底是怎样的勇敢和透彻,才能如此呢?
我新认识了作家阿乙。他曾经当过警察,但不安于体制内的麻木和无聊,于是业余读书写作,终于走出县城,走到更广阔的世界。
还有舒国治,一个特别任性的人。说走就走,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晃荡。他的存在就是告诉我们,“果然闲到底,也不会死”。
但他毕竟不是流浪汉式的“闲”,他写文章出书,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恃才而闲”。
我还找到了自己想读的书,比如张宗子的《书时光》,《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橄榄成渣》等。
当然,魏小河除了介绍书,还阐述了很多观点,关于生命的,关于孤独的,关于现实的,很打动人。
虽然读完后,它们如浮光掠影,倏忽就不见了。但毕竟这片天空,鸟儿飞过了。
我相信,有一天,它们会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出现,影响你的选择。
这本书是轻盈的,封面清新简洁,天蓝色与白色相互映衬,很魏小河。
最后,借着书名,我想大声说一句:大好时光,一起读书吧!
你好呀,我是青心~
书香和情谊,
是我们彼此挂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