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终于鼓起勇气踏上了印度大地,之前对该国令人堪忧的卫生状况和饮用水质隐患的担心一直阻挠我前去的步伐。此次旅途中,我谨慎无比,喝矿泉水在酒店饮食。不曾想,回到上海次日下午开始严重腹泻,症状差不多持续一个星期。用药无果,无奈,遂去询问医生:原因是印度的水资源里有一种病菌,历代生活在印度的人长期饮用此水源后,体内就产生了一种抗体,故印度当地人可以和病菌安然共存。同样,中国同饮同食的文化造成大量的肝炎病毒交叉感染或成为带菌者。随着时间推移,带菌者自身免疫会产生肝炎抗体。有趣的是,询问的当天下午,我的腹泻症状也消失了!
众所周知,婴儿从母体内带来的免疫力可维持六个月,之后,感冒发烧频发成了家常便饭!从医学角度来说,儿童的每次病菌感染是促发提高自身免疫力。尤其是进入幼儿园群体生活,但凡季节交替或是一个孩子生病,整班孩子就会哗啦啦一大片成了小病号。就此现象,我还特意请教医生:若延迟儿童进入群体生活的时间,是否就可以逃过避免感染各种病毒的机会?医生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能,孩子总有一天会进入群体生活进入社会,倘若孩子身上没有自带的病毒抗体那么他根本就无法抵挡外在各种病菌的袭击,那时反而会无法医治。永远不要排斥病菌,只有加强孩子锻炼,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既然,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身体会接触到各种无形的病菌,那么他们的思想也会接触到另外多种类的“病菌”。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孩子:对异性的懵懂和性知识的渴求,对枯燥学习的厌恶......现今的科技网络让孩子能接触到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参差不齐的资讯:绵绵无尽的各种网络小说和“脑残”“搞怪”的视频,不良商人制造的各种暴利游戏,社会鼓吹的网红速达效益现象......所有这些就像“病菌”一样偷袭和侵蚀着我们孩子尚未完全成熟的大脑,而家长们又再一次如临大敌,设置各种保护壁垒试图杜绝“病菌”来犯确保孩子的学习清净之地。
日本弃医从文的作家--渡边淳一在其书《钝感力》中曾提到:人的身体里应该适当有些杂菌,增加人们对外来细菌的抵抗力。人们一般认为,周围环境越是干净,越是无菌,那么人就越不容易生病。这么认为固然没错,但实际上就算环境干净了,也仍旧会有适应干净环境的细菌繁殖出来,仍会出现新的病毒。也就是说,环境卫生和疾病总是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彼此之间的争斗不会因为环境的干净而停止。
与其保守防范不如直面迎击。在所有的青少年问题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手机引发的一连串现象。初中起,手机就是学习装备中的标配,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聊天上网看小说打游戏,就置备老年人手机。孩子的世界既奇特又简单:我们都是智能手机,而你格格不入用老年人手机,对不起,你出局了!孩子被排除在群体之外,无形中就落单了!在动物世界里,落单就意味着危险。而人类世界里,长期失去群体归属感会引发抑郁和内心各种不良症状。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带来的负面效果却是让家长忧心忡忡,家长普遍都会限定孩子手机使用时间,掐网或适时没收,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却正是培养孩子自控力增加抵抗外界诱惑力的最佳时段。
自控力也称为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意志力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经济安全,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意志力不但区分了人和动物,也区分了每一个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有些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人,都会活得更幸福。顽强的意志力是一个人最突出的优点。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拿高分,比个人魅力更有助于领导别人。
意志力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三种力量。神经学原理提到:人脑中的前额皮质就是控制我们去关注什么,想些什么,甚至能影响我们的感觉。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经说过:男女的大脑结构很不相同,女性的中枢神经比男性稳定。也就是说男孩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
带着这种全面“备战”的心态,我迎来了孩子的手机时代。晚“感染”不如早一点到来,这样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得及补救后续震荡反应。差不多初二下半学期,他提议要换个智能手机。协商了合适的价格范围以及签订使用协议后,他拥有了人生第一部触屏式手机。
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联系通讯,保证和家长沟通畅通
平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和复习可以使用手机半小时
周日完成所有课业和复习工作可以使用手机两个小时,假期时间使用协议另行商定
若违反规定便没收手机:第一次1天,第二次3天,1.3.5.7.9......这样类推
毫无疑问,协议根本就抵挡不住手机的魅力,早被孩子抛到了九霄云外。”病菌“的威力开始升温,没有手机的日子里,他难受啊!不甘心呀!开始耍脾气,根本无心做功课。此时,家长的情绪态度就是孩子的信号灯,当你不被他的暴躁脾气影响,你就稳扎稳打赢下了心理战中的第一仗。他意识到吵闹无用,自然会稍稍安分些时日。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看电视(纪录片和《TED》等各种纪实节目)或者课外书籍,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转移对手机的关注。手机回归后的没几天孩子又会重复之前状态,就如同时高时低的发烧症状,持续多日甚至数周。正如我意料之中,孩子放弃睡眠偷偷玩手机和打游戏,成绩迅速下降。这个现象就同发烧到39度40度的症状,家长必定是焦急万分。此刻恰是“病菌”威力最强劲时段,也是家长和孩子处于极度紧张博弈阶段,孩子会因为手机的长期没收予以吵闹和威胁,甚至扬言不做功课。我们家长万万不可妥协,千万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下滑的成绩所吓到。人生漫漫长河,一次两次考试成绩的落差根本激不起任何浪花,要知道这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较量战。孩子的各种“进攻”招数在我们坚不可摧的意志面前慢慢会瓦解,没有手机的时光里,孩子会从高质量的纪实类节目里,各种课外书籍,以及家长安排的户外运动中慢慢找到乐趣,会重新拾起他的兴趣爱好,这也就是孩子自身处于慢慢产生抵抗力的阶段。
我们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和等待,和孩子聊聊各种趣味且有思想的话题,对纪实类的节目内容予以扩展,一起观看些运动赛事,鼓励支持他的兴趣爱好,了解孩子对未来的梦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帮助孩子加速抵抗力的促成。或许此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均不理想,但在一时下降的分数和孩子逐渐增强的自控力之前,孰轻孰重,家长心中自然会有答案。儿童期的感冒发烧频率是由密到疏,孩子青春期对外界诱惑抵抗力也会从弱到强。在长达半年到一年的博弈后,孩子基本上就会在学习、游戏和个人兴趣之间找到了平衡。
孩子本就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大脑前额皮质“我要做”那部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去了解去翻看各种信息和玩游戏。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也明确提出未来是互联网+个人自媒体时代,充分了解互联网科技信息也是当今孩子必须的知识储备。我们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聊天:了解他们对哪些方面的信息感兴趣; 了解孩子喜欢的游戏内容和具体赛制,再询问他们对这些信息和游戏的看法,以及其他同学对这些内容的反应和评价。在聆听孩子的同时也正是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逻辑分析和思维能力的机会。
周末的一个晚餐时光,我又拿出了贯用的迂回加咨询的招数和孩子闲聊:
“我看到一篇报道,美国西雅图每年都会有世界赛级的游戏比赛,那些赢家很能赚钱的,而且能达到这种级别的选手也是绝顶聪明的,好像有很多顶级金融公司都会将他们纳入旗下的嘛?”
孩子放下手中的筷子,兴奋地回答我:“妈妈你知道哇,这个靠游戏赚钱的生命期是很短的,它完全是取决于选手的意识,反应和手速(手部点击电脑速度)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选手的黄金年龄基本上就是在17岁到22岁之间,黄金期之后选手的手速就跟不上了,你也就被淘汰了!” 看到我脸上分外新奇的神色孩子不紧不慢说道:“游戏比赛不是只在美国进行的,是看这个游戏由哪个国家开发的?若是俄罗斯开发的,那么就会选择一个大城市进行这个游戏的世界级比赛。妈妈你知道哇?电竞市场中国是最大的,美国人羡慕得不得了!”
我开始诧异了,遂问:“什么是电竞市场?为何是中国最大?”
孩子很”鄙视“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解释道:“电竞就是电子竞赛的缩写。因为中国人口多呀!三四线城市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年轻人就玩玩手机打打游戏咯,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参加各种游戏比赛了!在中国,什么游戏,腾讯都会插一脚,腾讯很会赚钱的。”
听到这里,我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了,他又一次填补了我很多空白的信息。看到我认真专注的目光,他喝了口汤接着又说了:“世界游戏界比赛,最强的团队是美国,亚洲最强的团队属于韩国,中国团队通常过了初赛,却进不了复赛的!”
我越发开始好奇了,问他:“为什么啦?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边摇头边回答:“妈妈,我也不知道这个原因!那些想要长大后通过游戏赚钱的同学都是在痴心妄想,除非你是在游戏里做直播的,那个是很牛逼的,不然其他都没啥意思的!!!我还是去做我自己喜欢的关于电影制作后期的一些兴趣。“
看来这小子知道的还不少,我开始向他请教:”那么,那些游戏设计的工作应该很赚钱的吧?进入这一行要学些什么东西呢?“
他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妈妈,要想进入这一行,你必须要学会编程语言......还有各种角本,设计一款游戏,必须要有一个团队,有些人是专门负责场景设计的......(此处省略1000字我不熟知的语境) 至于能否赚大钱,除非你是在一家顶级的游戏设计团队里,那还有这个可能。任何事情你必须达到优秀才会有好的回报......"
那一天我对孩子也彻底放心了,至于他对电竞游戏分析是否专业,我不知道也无需考证,但他对事件现象背后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方式让我明确意识到他已经安全顺利渡过这一关。因为他的意志力已经能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的三种力量。
当我们思考未来时,我们能预测到未来的自己和想象中有什么不同。未来的奖励似乎并不那么有诱惑力,所以我们选择了即时的满足感。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会怎么受到诱惑,怎么被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无法坚定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想作出更明智的决定,就要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未来的自己。我们还需要记住,为现在的行为承担后果的,看似是未来的自己,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
全文完
(扎克伯格曾说过:完成胜于完美,感谢小青文字校对,让我的文章更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