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准备开始工作前拿起手机,告诉自己逛十分钟的淘宝,结果六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从沙发上起身?
你正专心地写着报告,但微信的叮咚声、信息的铃声一响起自己就会下意识的去看手机?
你每天朝九晚五,不断的参加各种会议,回复各种邮件,跟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一下班还是觉得整个人特别空虚,忙忙碌碌一整天却没有丝毫成就感?
你觉得你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不知道要先做哪个,累断背脊经还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但好像凌晨三点还能挤出点时间在朋友圈里配图发感慨?
其实,这几种问题在如今的信息碎片化时代里非常常见。究其原因:你的自控力不行!专注力不行!精力管理能力不行!时间管理能力不行!
所以你才会在看似机械化的工作中手忙脚乱,迟迟没有任何突破。
你自以为自己足够努力。可扪心自问,你的这种忙碌有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给你带来实质性的益处?
作家卡尔·纽波特身为一名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他在其畅销书《深度工作》中提出了信息经济时代的一个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时间都花费在处理一些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的产出价值非常有限!
如此看来,我们前面的问题似乎能找到源头了。原来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围绕的都是一些产出价值非常有限的浮浅工作!
何为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物性任务,往往在收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与之相对应的,卡尔在《深度工作》中提出了深度工作的含义。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要知道,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能够复制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就像一台机器,机械的运转着每天的工作。不用动脑,轻松过完八小时,然后下班对着天花板发呆。手机里五花八门的信息主动向你涌来,你一边诚惶诚恐,一边照玩不误。间歇性踌躇满志就这样将你的人生理想一点点吞噬。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与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很多能够复制的工作逐渐被机器人代替。比如无人超市,机器人餐厅。
如果能够被复制,便能够被取代。而被取代的结果就是,出局。
既如此,我们必然要做点什么。畅销书作家卡尔在《深度工作》中为我们详尽地道出了一种时下必备的核心技能: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这本书分理论和实践准则两个部分。全书有两个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让读者相信深度工作假设的真实性。
2)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训练你的大脑,改变你的工作习惯。
卡尔分别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角度阐述了深度工作的意义。
神经学角度:我们的大脑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价值观。当我们在深度工作时,随着我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生活中很多难以释怀的事情在此时也变得不复存在,至少,不再被困扰。如果我们整日围绕浮浅工作的繁琐,那么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形成一个印象,一个充斥着压力、沮丧的印象。
心理学角度: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说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很多人是不赞同的。但书中指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而休闲时光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深度工作能带来深度满足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放松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工作时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烦躁。
哲学角度:任何对高水平技能的追求都能带来一种神圣感。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而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而深度任务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
就在这一两年里,“共享”这个词变得很火热。从最初的共享单车到现在的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书中有一句话让我特别触动:一旦人才市场可以共享,那么在市场顶端的人将会取得成功,而余下的人则会遭遇困境。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于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越早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越有生活的主动权。
卡尔还在书中提到,在目前的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1)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
2)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
3)拥有资本的。
而能进入此类领域,有两种核心能力不容忽视: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能力都需要的因素就是:持续地专注地学习,提升技能,创造价值。而这恰恰就是深度工作的内涵。
通过各种理论,作者最后总结出,深度工作作为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可是人都是有惰性的。相比较需要极度专注的深度工作,我们总是倾向于更加简单的浮浅工作。尤其是当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甚至会成为一种本能。这种浮浅工是一种表面的努力,实则碌碌无为。看似做了很多事,其实很空虚,没有一点成就感。
所以相比较做什么,如何做也同样重要。
在《深度工作》中,作者卡尔提到了四个准则。
准则1:工作要深入,将深度工作其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人的欲望是一种常态,我们的意志力像肌肉一样,会疲劳。为了让我们保持深度工作的意志力最小化,我们可以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达到当前集中精力的上限。
文中提到了将深度工作变成习惯的几种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该哲学适用的群体: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
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一部分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剩下的事情,适用于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
节奏哲学。创造一种工作节奏,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适用于追求持续完成高难度事物能力的群体。这种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
新闻记者哲学。适用于能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的人群,不适用于新手。
同时,卡尔还总结了《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2)抓住引领性指标;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4)定期问责。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深度工作并非要求放弃安逸。相反,安逸反而会促进深度工作的效率。工作时专心工作,放松时尽情放松,不要有注意力残留。
准则2: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每当我自己一个人坐地铁或者排队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的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放眼望去,大家的姿态都是一样的:低头看手机。不可否认,我们的手机不断的转移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无法坚定自己的立场,随着网友的说词像不倒翁一样左右摇摆。今天看了某篇文章发誓要早起打卡,而第二天又看了某个心灵鸡汤觉得人生短暂要及时享乐,不能亏待了自己。
既然要做到深度工作,这就意味着你要抵制那些令你分心的刺激。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平时,我们只要闲下来就玩手机,排队的时候,等车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等等。殊不知,静静的等待并且忍受无聊是一种集中注意力训练的方式。
所以,放下手机,拥抱无聊。当然,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脱离手机,你可以计划一下自己使用网络的时段,但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以外彻底屏蔽网络。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谨慎选择网络工具
我们手机上有很多的APP占着内存,有些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它们会有益处,但是也会有各种弊端。
《深度工作》中提到了两种选择网络工具的方式。一种是一旦发现这款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就会选择。另一种是,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款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会选择。
两种选择方式因人而异。就像有的人觉得微信必不可少,有的人觉得微信的害处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比如,朋友圈的相互点赞就像一种默认的协议,给人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
记住,相比较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会让自己更加充实,更有满足感。
准则4:摒弃浮浅,掌握工作和时间的主动权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同样是24小时,有的人能干出48小时的成绩,而有的人却无法完成8小时的工作。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如何最大效率的利用自己拥有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被琐事占满日程,每天问自己现在做什么事情是最有意义的。提前做好计划,随时调整,掌握时间的主动权,继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时代在不断进步,十年前的你无法想象现在的日子。同理,现在的你也无法想象十年后的日子。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经济时代,要想不被复制,不被替代,不被淘汰出局,唯有不断学习。而想较于学什么,如何学同样重要。深度工作这一技能,就像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指南,是学习道路上的葵花宝典,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