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参加母亲葬礼时没有流泪,你会觉得他冷漠吗?如果这个人恰好又杀了人,你会觉得他十恶不赦吗?
有时候读一本书是因为书名,有时候读一本书是因为作者,而读《局外人》这本书是因为扉页上的一句话:“妈妈今天死了,也或许是在昨天,我也搞不清楚”这句话也被誉为是最经典的小说开场。
《局外人》书中的主人公默尔索,有一份薪酬不高的工作,自己至今未婚,在接到母亲死讯赶往养老院时,对其他人的伤心哭泣感到厌烦,也不愿意看母亲最后一眼,默尔索与母亲生前的相处总是不太顺畅,在他的印象里,母子两人大多时候都相顾无言。因为这样,过去一年他几乎都没来看过母亲,他也不清楚母亲究竟多少岁,甚至在葬礼结束之后,为有条件睡上十二个小时而感到喜悦。次日,他回家后开启了正常的生活模式,比如与新交的女友和邻居每周去游泳、看电影,与母亲去世前没有任何异常,等待他的是牢狱之灾,为他辩护的律师告诉他,只要好好配合情况就不会那么糟糕,律师似乎不太关注他为什么要杀人,而是为什么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默尔索提醒律师,安葬那天的事与他杀人事件毫无关系。但律师只回答说,显而易见的是默尔索从未与司法打过交道。同样的问题延续到了法庭上,法官及其他人的关注点都在他为什么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而不是他为什么杀了人。最终,默尔索因为没有为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而忏悔,最终被判了刑。
其实,我始终都搞不明白,为什么除默尔索以外,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他为什么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而不是他为什么杀了人,更可笑的是,他也因为这个被判了刑。
站在默尔索的角度来看,难道默尔索真的就一点都不难过吗?死去的可是将他怀胎十月生下来的母亲,我想不是的,默尔索说:“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并不说明什么。我可以绝对肯定地说,我是不愿意妈妈死去的。”由此可见,默尔索是爱他的妈妈的,也是不愿意妈妈死去,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无论他做什么妈妈都回不来了,换一种说法就算他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了,葬礼后他一蹶不振难道妈妈就不会离世了吗?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对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女友提出结婚时他说我怎么都行,默尔索追求的是绝对的纯粹和真实,而不是束缚于爱情婚姻这种既定的社会规则里,他在乎的是当下的感受,和女友在一起时确定是幸福的,是享受的,他在乎的是这个,但也仅此而已,他不愿意直面婚姻的社会既定规则。
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痛恨虚伪和作假。例如,他一再表明玛丽的美使他快乐,却不愿承认自己爱她,对于结婚也是满不在乎;他很爱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能和母亲心灵相通,却不愿在她的葬礼上假装悲伤而流泪,甚至拒绝接受上帝和神甫的规劝。可以说,默尔索是一个按着自己的方式活着的,异常孤独又异常单纯的人。
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不允许一个人的母亲死了而他却不流泪,对一个女人充满激情却拒绝承认爱她,面对神甫却拒绝忏悔。总之,一切在默尔索看来十分自然的事情,都违反了社会的常情。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正像台湾作家三毛所说的:“他和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类如此不同,因为这一份不同,社会判了他死刑。”
比如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抢先逃出教室,并公开自己不必管学生,地震面前各顾各。因为这个真实,不符合大众对合格老师的人设,所以他的人格被打的千疮百孔,但是一个真正真实的人是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与唾沫的,据说他现在过得悠然自得。他做错了吗?从理智的角度来说,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而已,人都是自私的,都是利己的,自己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何况是生命,但是现实社会中他却是一个反面教材,可能范跑跑也是这个社会里的局外人吧,一个追求自我且真实的人吧!
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像默尔索、范跑跑这类人在这种环境下是始终都会被淘汰的,但是他们错了吗?
默尔索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应该弄虚作假”默尔索正是因为看透了生活的荒诞之处,才选择与之保持距离。
如果你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不如尝试着像默尔索一样孤独且单纯;如果你觉得别人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哪怕不能苟同,也希望你可以对他完全尊重,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人生本就是荒诞的!
认识人生的荒诞不应该是终结,而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