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朱熹尊他为“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品赏其流传千古的词文,继而追溯他传奇的一生,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父亲范墉当时担任徐州节度掌书记。他自小得到了父母的百般照料,衣食无忧。在他两岁时,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庭陷入了困境,母亲谢氏改嫁山东朱家,范仲淹跟随母亲去了朱家,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从小聪明好学,被送到长白山醴泉寺寄读。他的寄读生活极为艰苦,没有滋味鲜美的饭菜可以享用。只是每天早上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食用,佐以几根腌莱,吃完就继续读书。成语故事“划粥断齑”说的就是他的读书故事。他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勤奋读书。若是读书疲倦犯困,他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头脑清醒。
因为跟着母亲到朱家时,他的年龄尚小,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二十三岁那年,他和几位兄弟因节俭起了争执,他劝阻朱家兄弟们不要挥霍浪费,反被讥讽“我自用朱氏钱,与你何干?”至此他才知道真相,随即愤而离家,到河南应天府求学。
在应天府求学期间,他博览群书,立下了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他每天凌晨舞剑,白日读经。当时书院的条件比较好,可他在生活上仍然十分节俭,延续着以粥度日的习惯。当时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曾经送一些美食给他,但他把食物放在了一边,并没有吃,后来食物腐烂了。同学问他原因,他说自己吃粥吃惯了,担心享受佳肴,自己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苦心人,天不负。在应天府学习三年之后,二十六岁时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司理参军,掌管讼狱。两年之后,升迁为文林郎,奏请皇帝批准恢复范姓。1021年范仲淹因为政绩突出再次升迁,被调到泰州管盐仓。
在泰州任职期间,他发现旧堤岸年久失修,每到雨季,洪水决堤,淹没良田家园,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给江淮漕运张纶上书,得到支持后,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绵延百里,此举造福了一方百姓,上司也开始看重他。当时南京留守晏殊,极力邀请他执掌应天书院。后又推荐他做了京官,担任密阁校理。
人到中年,终于身居庙堂,本以为可以大展鸿图,却不料因为直言上谏的缘故,仕途并不平坦,其间经历可谓是“四进四出”。
仁宗少年登基,一直由刘太后把持朝政。国家当时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则危机四伏。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但诸大臣在太后面前却不敢发声。范仲淹见此情形,直言上谏,陈述利弊。此举得罪了太后,被贬为河中府通判。三年后太后驾崩,他才被仁宗召回京师,担任右司谏。
明道二年冬天,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主张废后。范仲淹感觉此举不合适,就向皇帝进言。当堂与吕夷简辩论。第二天,范仲淹又率十余人“伏阁请对”,因此仁宗生气之下,将他贬为睦州知州,后调任苏州知州。第二年,苏州发大水,他因治水有功,再次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兼任开封府知府。
范仲淹生性耿直,看不惯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范仲淹不是吕夷简的对手,反遭陷害,四十七岁的他,又被贬到江西饶州。
好友梅尧臣见他多次因谏被贬,写下《灵乌赋》一文,来规劝他尽量少说话,不要多管闲事。范仲淹同样作《灵乌赋》回复。其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八字箴言,传唱千年,尽显他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国,屡次率兵进犯北宋边境。边事吃紧,朝堂之上,竟无一将可领兵抗敌。因大臣韩琦推荐,年过半百的范仲淹与韩琦一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协助安抚使夏竦一同对抗西夏。范仲淹到了延州之后,打了几个小胜仗,并且定了重防守的策略。下令修建堡垒、加强防固、招收本地士兵、筹备粮草、训练士兵、和本地羌族以及老百姓搞好关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几年之后,范仲淹的防守策略终于奏效,李元昊与北宋朝廷正式议和。
时年五十五岁的范仲淹再一次得到朝廷重用,回京任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富弼、韩琦一起主持朝政!回到朝中后,他向宋仁宗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内容,使得真正有才识的人得到了提拔,给整个北宋带来了新的面貌。
可惜才不到八个月时间,庆历新政就宣告失败了。范仲淹以“朋党”之名被调离京师。三年后,范仲淹被调往杭州任知州。随后,调往青州。1052年初,在回颍州的途中,不幸病逝。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为国为民,直言上谏,针砭时弊,纵使仕途坎坷,却依然不改初心。此等情怀,真正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是政治家,有安邦定国之才,但他同时又是令人称道的文学家。据《宋史》记载,他的著作颇丰,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他的作品最为读者所熟知的有《渔家傲·秋思》和《岳阳楼记》等,入选中学教材,千古传诵,历久不衰。
《渔家傲·秋思》写于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知延州期间,年过半百的他,风尘仆仆赶往延州赴任。一路断垣残壁,茅庐废墟,尸横遍野,民不聊生。他感极而悲,写下了这首壮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堪称古代边防军人之歌,有着宋代开国词人少有的苍茫之感。既有家国使命、英雄气概的豪放,又有一缕乡愁流露其间,写出了巨大孤独感里的一种忧伤。读来荡气回肠,扣人心扉。
《岳阳楼记》一文,更是可以称之为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受其牵连,被贬为岳州太守。滕子京到了岳州后,一年时间便让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他重修了岳阳楼,楼修好之后,滕子京写了封《求书记》,加上《洞庭晚秋图》画作,派人给范仲淹送去,嘱咐他写文章记述这件事。范仲淹看到《洞庭晚秋图》,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触丛生,一气呵成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天气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情怀。以此与滕之京共勉,永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作为一名政治家,历经坎坷忠心不改,一腔热血报效国家。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词,风格豪放,传达出高亢之音,他的文堪称绝唱,流传千古,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范仲淹被历代的读书人奉为精神领袖,确实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