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面对新知识、新技能不仅学得快、学得多、更学得好,学习效率极高。而另一些人,虽然勤奋努力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比如:学生时代,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总能快速学习新知识,考出好的成绩;另一些同学,虽勤奋努力,可考试成绩始终上不去。为什么?究其原因,可能是陷入到低水平勤奋的陷阱之中。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书要看得越多越好、课也要听得越多越好。然而,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对内容要学懂、吃透。否则,学得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
我们又该如何避免低水平勤奋呢?
成甲老师认为,学习的重点应放在提升“认识效率”。具体指,学习能超越具体问题,揭示事物背后运行规律和实质的知识。因为事物底层的运行规律、逻辑和知识,相较于事物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相对固定、不变。如果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它们学懂、悟透,不仅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晶体和结构,更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提升认知事物规律的能力和效率。如此一来,我们将发现许多表面看似全新的问题,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的把戏。
那要怎样做才能帮助提升认知效率?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有意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
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因此,在日常读书和学习中,除了记笔记、划重点等简单动作外,还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和输出。如此,才能深度激发和调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与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联接,从而在不同知识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和复利效应,形成自己新的知识晶体和体系。
第二,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无论学习,还是做事。不止要知道学什么、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学、为
什么做。只有明白了原因,才会懂得学某件事和做某件事的意义,以及所学理论、知识、技能的使用约束条件和应用场景。比如,一万小时定律来自于心理学家对小提琴训练的研究结果,但对于竞技类球类和艺术创作等复杂变化的训练并不适用。明白了这点,我们就清楚了一万小时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局限性。
第三,一定要有意识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好好学习》对“知识”有过这样的描述,“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
知识,否则它就只是一个数据或信息。”的确,无论何种知识,只有将其应用到
实践,才能帮助我们发生改变,产生价值和意义。正如作者乔希•维茨金在《学
习之道》中写道:“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
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事实上,避免低水平勤奋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所分享的也只是众多方法中
的一部分,希望在后续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田俊国.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2013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