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做好父母,不光是要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它让我认识到,有时我与女儿间的紧张关系是因为什么,面对“不听话”的女儿时我的那些负面情绪来自何处,以及如何改进和解决。归根结底,需要直面自己,接纳自己。女儿是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有机会做更好的自己。
下面分十条列出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主要感受。每条中,上面一段是我的感受,下面一段是摘自书中的原文。
1
不要希望成为“完美”的父母,因为一旦情况偏离了完美——那几乎是一定的——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恼火、负疚等情绪,这样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要做真实的父母,成为真实的人,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真实地面对孩子。
对“坏母亲”或者“坏父亲”这一头衔的恐惧使父母做出了许多牺牲,但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对孩子产生怨恨。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会因为达不到目标而感到愤怒,甚至会怨恨孩子妨碍了他们达到目标。
2
之所以对于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无法保持理智,甚至反应过激,是因为我们儿时的同样行为没有被接受,令我们无法从容面对当初那个情绪被压抑了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正是我们是孩子时被对待的方式,或者恰恰相反。这种对自己父母不自觉的模仿或者对抗,叫做“投射”。产生投射,说明我们自己心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孩提时代的经历在自己的心里产生的变化,我们在感受孩子上身发生的事情时就会缺少所需的参照物。我们试图按照“为他好”的方式来行动,做一些自认为“对他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听从了我们的教育信条,而非我们的感觉,因为这种感觉多多少少被隐藏了起来。
3
当你觉得孩子特别任性,简直是无理取闹时,一定是他/她的真实情绪被掩藏了。不要急着下结论、贴标签,耐心地发现他/她的真实情绪,以及引起这种情绪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有可能与眼下的“任性”在时间上相距很远,很难联系起来,所以格外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细致。
理解孩子的行为常常很困难,但我们不要急着把其都归结为“任性”。当父母搞不清楚孩子行为的动机时,他们肯定会采取不恰当的方式,继而在孩子身上引发新的负面情绪,导致自己更加束手无策。父母更喜欢采用专制、惩罚和妄下判断都手段去重新掌控局面,但这一定会使问题更加严重,使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
4
无法容忍孩子的反抗,对孩子施加威权甚至暴力,是无能的表现,需要孩子的顺从来获得力量感。另一方面,也是不能接受孩子作为独立的、不同的个人而存在。
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在我们身上扎根扎得越深,我们就越能接受孩子的反抗,孩子的反抗也会越少,因为孩子不那么需要自我防御了。
5
父母是有可能嫉妒自己的孩子,产生与之竞争的心理的。比如,母亲无法接受女儿比自己漂亮,父亲无法忍受儿子比自己取得更高的成就,不愿意让孩子得到他/她想要的东西等等。这源于自己儿时的匮乏和未得到满足。
看着孩子得到我们曾经没有的东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那会映衬出我们曾经的缺失,突显我们原本可以、也应得到最终却没有得到的东西。有些人意识到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正确对待这种情绪,放弃对美好童年的执着幻想;有些人却做不到。
6
父母们常常会自己的孩子苛刻,而对别人家的孩子宽容。比如,自己的孩子打破了杯子,可能会受到严厉的责备;而当做客的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她的父母责备他/她时,我们会帮忙解围:没关系,他/她不是故意的。所以,当想要责备自己的孩子时,不妨把他/她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想想有什么理由可以不责备他/她。这样说来,“别人家的孩子”不光会带来压力,也可以缓解压力。
需要承认的是,我们无法容忍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却很容易原谅别人家孩子的相同行为。对待别人的孩子时,我们的反应往往更加适度、更加明智,而这种温和的态度对于处理孩子的问题是更加有效的。
7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能够凭借敏锐的直觉发现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绪,并将其转移到自己身上,成为孩子身上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孩子突然没来由地出现了一些异常情绪或举动,不妨审视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他们似乎无意识地为父母的情感需要提供了某些帮助。当他们察觉到父母心中的愤怒时,他们就会不停地刺激父母,知道父母心中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事实上,孩子帮助父母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而是因为他们觉察到了父母的烦躁情绪,却无法说什么,因为父母对此既不谈论也不承认。孩子也感到紧张,却又不明白原因,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原因。
8
父亲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是母亲也不能代替父亲的作用。但是男性普遍缺乏耐心和细致,对于照顾孩子总是避之唯恐不及,对于孩子的粘人和吵闹也是头痛不已,于是以公务繁忙和为家庭忙碌等借口逃避家庭责任。事实上,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参与的孩子性格和品格很难是健全的。另一方面,丈夫的逃避也会使妻子责任加重,渐渐不堪重负。
有的男人在看到自己的妻子变成母亲后会产生疏离感,有的出于对巨大蜕变的恐惧想逃离这种环境,还有的因为孩子的期待感到惊恐,同时也为妻子的期待感到烦恼。因为他们自己的父亲曾经经常缺席,于是他们在接受父亲这个新角色的同时也像他们的父亲一样避免亲密接触:“我是父亲,我的作用是为家里挣钱,保护家庭。”
9
当自己身上或者家里出现不好的情况时,比如疾病、突然的变故等,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瞒着他/她。孩子会敏锐地察觉到有事情发生了,大人的情绪有了变化,却不知道究竟怎么了。这时候,孩子会将事情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错了,不好的事情是自己造成的。应当如实相告,并告诉他/她事情跟他/她没有关系,不是他/她造成的。
他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学习成绩下降、做的蠢事增多、紧张、出现睡眠问题、具有攻击性、沮丧……这些症状既是潜在的焦虑的结果,是孩子为了把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从而使父母出担忧中分散心思所做出的无意识的尝试,也是孩子试图让觉察到的父母内心的愤怒发泄出来的一种方式。
10
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面对儿时的自己,审视童年的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们再次获得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机会,应当珍惜。同时,我们也应当对孩子心存感激。
我注视着曾经的我——那个孩子。我凝视着他的脸,然后仔细观察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我介入了他正在经历的生活,我是目击者,是他从未有过的保护者。我看着我的父母,那个正在伤害这个孩子的男人或女人,我对他们说了一些我从未有勇气说过的话。我告诉他们如此对待一个孩子是不公平地,他们的所作所为很过分。伤害、嘲笑或操纵孩子的情感从来都是不正确的事情。
作者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是法国心理学家。她还有一部作品叫做《理解孩子的语言 : 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