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关于姜堰"大阅读"的故事
(六)罗塘小学“小书虫PK赛”
在实小罗塘校区,每周都会举行一场“小书虫PK赛”。台上选手和台下观众,围绕前期共读的一本书,分成两派,唇枪舌战,对垒交锋,场面十分热闹。在这样的场景里,你会发现学生将阅读与口语表达联系在一起,把死书读趣了,读活了,读书不仅是翻书。
我们以为,大阅读的价值,除了让学生看到丰富多彩的书中世界,完成厚实的文化储存外,还应当指向于审辩式思维与卓越口才的形成。“小书虫PK赛”就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平台。
卓越口才有多重要?中国民间有个俗语:“强嘴半边天。”西方文化里也特别强调人的口才,美国总统、议员等都是通过演讲竞选出来。无数事实表明,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一生最需要的东西之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的人,总会有更多的机会。人与人的矛盾,90%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误会。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不太关注学生的口才,课堂上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只是尖子生的舞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学校里从来就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机会。有些孩子偶尔被请到了舞台上,紧张得直颤抖,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好。
没有历练,哪来胆量。多一个舞台,多成就一批孩子。为了让大阅读承载卓越口才培养的功能,几年来,我区上上下下搭建了很多类似的平台。读书分享会、小明星风采展示、书香伴成长专题演讲等,都指向于阅读与口头表达的融合。书面试卷无法考查出学生的口才,也许这样的活动不一定能带来分数的增长,但是一定能够让学生获得朝向远方的能力。
(七)“灵动周三”,读好社会这部大书
从2013年开始,我区借助课程整合契机,推出了“灵动周三”“多彩周五”创新实践,全区小学有两个半天不上文化课,周三为综合实践活动时段,周五为校本社团课程版块。
说实话,在起步阶段,我们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大批学生走出校门,安全问题怎么办?两个半天不上文化课,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看见世界、融入世界、创造世界,并最终能够理解世界。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材的主张。如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把教材当作学生的全部世界,而不努力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这样的教育格局是多么的狭小。安全隐患固然有,但不能因噎废食。仅仅把分数理解为质量,这一定是陈旧的质量观。
“大阅读”的意蕴,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而且更要读好无字之书——社会。这也是对新教育所倡导的“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的最好的回应。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将校园向四面八方打开,多频次多形式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与自然相遇,与社会现实相遇,倡导做中学、用中学与创造中学,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迈向“理解本位”。综合教研部还编辑出版了《践行美丽》区本教材,指导研学旅行体现教育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教育在理解中、由于理解并为了理解;教育在创造中、由于创造并为了创造。
“跟着名著看世界”,看过世界想名著。大阅读与聆听窗外勾连在一起,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世界就变得立体了、斑斓了。
(八)新父母学校诞生记
我们都知道,教育再也不能孤军奋战了。 学校要是不麻烦家长,家长就会找学校麻烦。
2017年8月,新教育昌明基金会同意在网上发起众筹,帮助姜堰建一所新父母学校。想不到,原计划用三个月时间众筹3万元,只用了10天的时间就筹集到了近8万元。社会对这所学校的热情超乎了我们自己想象。朱永新先生得知这个情况后,还专门发微博点赞。
在发起网上众筹的同时,新父母学校也完成了自身的管理网络架构,并招募了70多名教师义工和30多名家长义工。从筹划到开张,姜堰新父母学校前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所学校的线上或线下课程,甫一推出,很快受到了众多父母的追捧。据说,有不少的家长参加过一次活动后就惦记着下一次呢。
姜堰新父母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义工们,不拿一分钱,心甘情愿地提供课程服务,图的是什么?教育情怀。
不少人问我们,为什么叫新父母学校而不是家长学校?我们做了这样的解读:父母与家长,一个代表着民主平等,一个代表着封建专制。新,期待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角色的使命与价值日日新,月月新。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理想追求。新教育认为只有共同阅读,才能拥有共读的理想与愿景,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同价值追求。推进共读,这也是拓展“大阅读”之路的必然选择。如果这所学校只是用说教的方式“培训家长”“教育家长”,这与“家长学校”并没有质的区别。姜堰新父母学校将指导家庭亲子共读,作为学校课程的主打菜,践行平等发展的理念,让新父母们有了归宿感。
其实,在姜堰大阅读体系里,引领家庭阅读,一直是重头戏。班级、学校、全区书香家庭的评比,旨在告诉新父母们,亲子共读你再不行动就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了。
“一本经典在手,一位名师引领,一群书虫跟进,一段悦读时光”,这是我区“凤凰读书吧”电视专题节目的广告语。由教育局、新华书店和电视台联袂打造的“凤凰读书吧”开播180期,向社会传播了180本经典的独特魅力。我们将大阅读的手伸向了社会,传递了“阅读才有力量”的社会价值。
都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事实上有太多的家庭没有与他人拼爹的资本。我们通过大阅读工程,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告诉新父母们:拼爹不如拼阅读!
(九)我的成长书
前一段时间,姜堰好几所学校都在做教师、学生、家长的成长书,有的叫土书或素书,意即没有正式书号,自我满足一下“出书”的感觉。
率先行动的是行知小学。那样一所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作品集。由于经费的原因,他们的“土书”真的土得掉渣,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师生们“舞文弄墨”的热情。据说,因为经常练笔,这所学校先后有一千多篇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生的作品还被《半月谈》杂志刊用。
坐拥城南的实小城南校区,想到了编纂《城南新事》等系列土书的主意。于是,一个个发生在这个园子里的故事汇聚起来,传诵起来。据说,他们正在谋划给《城南新事》搞一个发布仪式,用浓重的仪式感“诱惑”,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南故事的创编中来。
二实小以集团的力量推动土书的生产、制作,不仅教师、学生有作品,家长也参与其中,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局面。70多本成长书,足以见证一所学校在“师生共写随笔”行动中所积累的厚度。
也许,在书已经泛滥的当下,“我的成长书”难逃“谁写的谁看、写谁的谁看”这种尴尬的局面,甚至会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一种作秀,但我们认识到,从实践到文本是引领师生朝向优秀的必由之路,把个体的那些碎片化的思考进行条理化的梳理、固化,坚持下去,也许风格、思想就在“土书”这片土壤里生长出来了。
勤于阅读,述而也作。读多了,自然就会滋生作的欲望;动手作了,会渐渐地发现自我的浅薄。
(十)一张试卷引发的震动
2015年秋学期期末考试,不少学生和老师拿到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时发现,这次试卷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试卷中那些抱着教材做字、词、句、篇繁琐的、零碎的分析题目都不见了,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卷面上很多题目无法完成。
记得当时四年级的语文试卷共设计了四大版块:经典加油站——主要考查学生诗文等经典储存情况;阅读实践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好书品鉴坊——主要考查一学期中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习作展示台——指向于学生的书面表达。事后试卷分析数据表明,大阅读工作做得实的学校、班级一定沾光,只囿于就教材学语文的班级在新评价面前跌得头破血流了。
城南校区,是一个所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在传统评价框架内,这所学校怎么也无法与城区其他老牌学校抗衡。然而,这几年他们潜心“大阅读”,新评价试卷对他们来说太合身了,质量迅速蹿升到全区前茅也就理所当然了。
毫无疑问,评价是个指挥棒。如果没有评价机制的跟进,“大阅读”无法走向纵深。既然认定了阅读能够带来成长、成绩,能够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我们就应当推行与阅读有着高关联度的评价。其实,只要我们冷静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文科类的试卷,基本上都是“教了的不会考,考了的没教过”。
近几年,我们在评价方式变革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具体做法概括起来三句话:“快乐游考”“变脸纸考”“自主免考”。
所谓“快乐游考”,就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用游戏化的方式考试,不再“分分计较”,过早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制造学业上的差生。比如二年级语文,设计成“我来摘果实”(认读生词)、“我来找朋友”(查字典)、“我是小魔术师”(组合生字)、“我是小播音员”(诵读文本)、“我是小一休”(理解文本)、“我来吟诵”(背诵课文、古诗)、“我是小演说家”(说话)等七大版块,组织学生在游考周内一次次去闯关,结果不满意还可复盘。这样的考试,淡化了考试的甄别功能,彰显了激励功能,考试再也不会成为学生的畏惧,而是一场快乐的游戏。
所谓“变脸纸考”,就是中高年级的各学科试卷,如同语文试卷一样,侧重于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题型尽量请出去。
所谓“自主免考”,就是对各班的资优生、共美生和区域认定的创新实验班,有条件地给予免试资格,资优生以满分计入统计,共美生剔除参加统计,创新班用自主方式展示其质量。
评价变,教学生态才会变。三种考试方式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教学生产力,激活了基层教师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