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外出打工的季节,一大批农村孩子的父母,又要奔赴城市去打工。又有一大批农村孩子,被留在家乡,与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一起生活。他们成了留守儿童。
这些外出的父母,他们或许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许对金钱的渴望,远离家乡。
但是不管出于多少无奈的理由,我觉得他们都应该带上孩子,再去拼搏。
因为毕竟孩子的成长一生只有一次,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无法重来。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三个案例。
一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家长找到我。她向我讲述:
她和她的老公,迫于改变家庭落后的生活条件,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离开家乡,出去到大城市打工。
一晃儿,十年过去了,自己在大城市也挣到了一些钱。
这时想到,孩子也大了,马上上初中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太好。所以就把孩子,接到了自己所在的打工城市去读书。
可是由于这些年,孩子与自己长期分开,不在一起生活,孩子对父母特别陌生,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到了那里,孩子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加之爷爷奶奶在家中的溺爱,做起事来又很任性。家长的良苦用心,孩子根本不理解,而且也不接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不要说孩子去学校里读书,就是在家里,都不想与父母相处。所以去了不到一个月,就哭着喊着要回农村,再也不在那里上学了。
为了孩子的学业,妈妈放弃了打工,回到农村陪孩子读书。
回到农村,才发现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早已根植孩子心中,既溺爱,又放任,孩子沉迷在游戏中,不求上进。根本就不想学习的事儿。与自己期待的教育方式,天壤之别。每天苦口婆心地劝说,却根本无法改变孩子的现状,找不到任何补救办法。
这位妈妈后悔不已,她说:早知道孩子的教育是这样,就是打工再苦,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不然,真的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二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一个留守儿童。
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还算较好,但是父母为了挣更多的钱,他们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军。
他们在家的时候,孩子就很顽皮,遇事没有包容,爱生气。他们走后,孩子就像一匹脱了缰的小野马,更加肆无忌惮,横冲直撞。哪位同学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会骂人家,有时还动手打人。
有一天,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操场上踢足球,不小心足球踢到了他的脑袋上。他张口就骂,还上去把那个孩子打倒在地。
后来被老师和德育主任叫到办公室,他还满口是理,说:谁让他踢球踢到我了?根本没有是非观。
直到把他的爷爷叫来学校,那个同学的家长,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他看见自己要掏医药费,才算草草认错,把事情解决。
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理他,他自己也活得很孤单,每天做什么事都一个人,心里也很痛苦。
后来我把他的情况,告诉给他的妈妈。他的妈妈从外地赶了回来。慢慢地,他失控的情绪,爱攻击人的行为,才有所控制和减缓。
他的妈妈对我十分感谢。每次见到我,都说:谢谢您,老师!如果不是您告诉我孩子的情况,我及时返回来,我家孩子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三
今年暑期开学,我们学校合并下面的教学点,村小的孩子都来到了中心校上学。我班也来了五名新同学。
在这五名新同学里,我发现有一个女孩儿,性格特别内向,从不主动张嘴说话,走路也像小猫一样静悄悄的。又自卑,又胆怯。学习成绩也差。
后来随着深入了解,我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的爸爸,因为生病,已经去世了。这个孩子的母亲,现在孤身一人,外出打工。把她寄放在姥姥和姥爷家。而姥姥和姥爷,体弱多病,年纪又大,自己都照顾不过来自己,根本无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孩子就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缺爱的环境中。长期爱的缺失,造成了孩子特别自卑的心理,不管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出错,不敢说话,更也不敢和别人竞争。性格软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脸上也很少有笑容。
为了让她,融入到我们这个集体中来,我每天都关注她,给她爱和鼓励。慢慢地,她的脸上有了笑容,也开始敢和我说话了。
一天,她还从家里,用小塑料袋装来一大把玉米花给我。她说:老师,昨天,我们村里来崩玉米花的了。我家崩了玉米花,我给你带点儿来。
看见她手里那一小堆儿的玉米花,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流淌着善,都渴望着爱!
后来寒假里,我见到了她的妈妈,我向她反映了孩子的现状,讲了孩子送我爆米花的事儿。
她的妈妈听了,也泪流满面。
她说:从今年开始,我不再外出打工了,就在家附近的服装厂,找些活儿做。实在找不着活,再外出打工时,我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不能让孩子的心灵再受伤害了,我要多陪陪孩子,孩子健全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我要陪孩子成长。
留守儿童,在儿童中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也不乏有优秀者,但更多的还是缺爱的孩子。
父母爱的缺失,在他们童年的心灵里,总会或多或少,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缺憾。
愿我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挣钱的同时,更应该想到孩子的教育。因为在那永不再来的童年里,藏着孩子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