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在看一些有关影视编剧的教材,有一句希区柯克的名言印象深刻——“电影就是将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去以后的人生”。
仔细一想,发现其实人生大部分时间也就是在吃饭、睡觉、工作、阅读等无聊的时事情中度过,无论是多么辉煌灿烂的人生,去掉那些个光鲜亮丽的节点,平淡无奇也是常态。而除去所有的“平淡”,剩下的情节再浓缩,就是好故事了。
二
如何在戏剧中塑造人物性格?故事界的套路是,需要不断地把人物逼入绝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戏”的。
L•福尔曼说,
人物性格只有在人物发现自己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或是处于一种不得不做出断然决策的局面中时才“特别鲜明”。你越是加强任务所面对的困境,把他逼入几乎无法脱身的绝路,就越有利于你塑造人物。
可见在戏剧界看来,设置“困境”这种方法是最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还真是真知灼见。
编剧们通过“困境”和“抉择”来塑造人物,而现实中,性格正是一把无形的“枷锁”,冥冥之中决定了生活的轨迹。
这种根植于大脑深处的“程序”,无论外界环境参数何种变化,在每一次面对困境和抉择的时候,都会彰显出它的作用。这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原理吧。
三
科班出身的编剧们,在塑造每一个人物之前,都会尝试给人物写“小传”,包括他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父母性格背景等等。如此以来,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得可追溯,人物的行为逻辑才能得到更完整的解释。
诚然,性格也正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慢慢形成。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都促使我成为今天的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反过来作用于性格,层层迭代,像极了一个递归函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结果变得越来越庞杂,杂乱地让人已经看不清它是如何形成,这时,人的性格差不多就定型了。
四
想到这里,更能理解《命运交响曲》中的情绪,那种试图跟命运搏斗而不成功的愤懑。多少求而不得,舍而不能的懊恼,都归根于宿命。
自己的性格其实自己最能了解,但是自己又是最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所以我们愤怒,我们怨恨,而所有的怨天尤人在潜意识里不过都是愤恨自己罢了。
所以我们常常听到生活中的各种抱怨,这实质上不过是掩耳盗铃地试图抵触自己的性格。
认识自己的性格,学会接受它,然后再尝试去适应它,或许这就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