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霜,第一个闯进好莱坞,演出61部电影却被遗忘的华人女星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黄柳霜,一个特别富有诗意的名字,有颜色,有形象,有温度。更是一个特别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有成功,有荣誉,有光环。也有坎坷,有失落,有阴影。

1919年,14岁的黄柳霜,还是个懵懵懂懂不怎么明白事理的小丫头,竟然参加了美国大都会电影公司拍摄,由著名影星娜兹莫娃领衔主演的《红灯笼》。

黄柳霜虽然在里边只是打酱油,可却具有开创新世纪的历史意义。就是这个才14岁的黄柳霜,在举世闻名的好莱坞电影王国,第一个留下了黄皮肤华人的脚印。

美籍作家郝吉思这本名为《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的传记文学作品,记述的就是黄柳霜传奇的一生。郝吉思耗时五年,为黄柳霜56年的人生经历,作了全程记录。这本书,是黄柳霜个人的编年史,也是同时间段的好莱坞电影史,更是涉及广泛范围的一部文化史。

但是,郝吉思为黄柳霜撰写的这部传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上面说的那三个“史”的范畴,显示出一种更深刻更深远的人文意义。

因为那个时代,恰逢美国排华活动最猖狂的历史时期。种族的歧视和隔阂,如同镣铐捆住手脚,大大限制了黄柳霜演艺才能的发挥。

她尽管参与了許多部大片的拍摄,却不能担纲出任主要角色。而且有个严格的潜规则,不能出现与白种人接吻的场面,人物彼此之间更不能成为夫妻关系。

黄柳霜只能亮相在银幕边缘,所饰演的大都是庸俗的丑角,或者充当肤浅的情色佐料,供人取乐。人物又常常是被杀害,或者自杀,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尤其不幸的是,在电影中出现的种种缺陷,竟然从银幕带进她的现实生活中。白种人,把她看成低级的另类,同胞又把她当作有损民族尊严的败类,宋美玲就曾经封杀过她。即使家里人,也并不以她为荣,反觉得羞耻。

这一切很像为乌云遮蔽的蓝天,见不到明媚的阳光,是些很反常的惨遭扭曲了的现象,但是我们似乎也被什么遮蔽住了,难以寻找到实实在在的黄柳霜的身影。

应该感谢郝吉思,他立足于一个学者严谨治学的基点上,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广泛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走访了具有话语权的相关人士,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洗去污垢拂掉尘埃,拨乱反正,去伪存真的传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黄柳霜,把一个既伟大又平凡,有血有肉的黄柳霜带到我们跟前。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部传记最大的亮点,是它包含了可以爆表的极其饱满的信息量。涉及的资料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影像的,文字的,媒体的,个人的,名人的,平民的,数量浩大,涵盖面广,不同角度,不同声音。而且有源有本,有根有据,这就为传记的可读性可信性权威性,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比如,对黄柳霜所拍的电影,从起始到上映,从故事到整个制作演员阵容,以及黄柳霜参与过程和出演的角色,舆论的反馈意见,甚至她的拍片酬金,在传记中都有据可查。

黄柳霜17岁拍摄的《海逝》,出演女一号,为她赢得了广泛点赞。传记列举了《故事影片》杂志,《纽约时报》,《综艺》,《中国留美学生月刊》等诸多报刊杂志,还有本土之外英国,日本许多媒体发表的影评,对黄柳霜的表演,给予的异口同声的高度评价,像“深沉内敛而又不失精确,达到了大师水平,凡夫俗子难以望其项背”这样的赞誉,郝吉思都如实摘录在他的书中。

除了正文的评述之外,书末还附有黄柳霜参加演出的61部影片的全部目录,内容包括拍摄年代,制片公司,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影 ,拷贝数,主要演员,黄柳霜饰演的角色等等,均有记载,周全而详尽。这些不只对黄柳霜本人,就是对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史,都是很珍贵的文献。

一个传记作家,对于形形色色的庞杂资料,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就在于如何合理的使用和恰当的处理。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具有锐利的眼光和聪慧的头脑。这样,原来凝固的资料,才会被激活,从而转化为传记中新鲜生动的素材,最终凸显出对传主形象的圆满塑造。

在“闯荡欧洲影坛”的第三章,记叙的是黄柳霜自1928到1931年,在德国,法国,英国开拓的演艺事业。三年间总共拍了五部电影,还有一些舞台演出,充分显示了一个国际级影星的非凡魅力。

应该说,黄柳霜在欧洲的这段经历,可圈可点之处,多得难以诉说。郝吉思沙里淘金那样悉心筛选,去芜存精,敏锐地扑捉到可以收到画龙点睛那样效果的一些片段,其中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应该说是与著名哲学家本雅明的交往,然后如实地予以再现,成为传记中的重要章节。

本雅明在《文学世界》发表文章,写到与黄柳霜的会面。他说这个名字如同“一杯茶中的花蕾,渐渐绽放,充满月光,了无俗香”。说到人,“若是越过所有动人之处,用朋友般的态度认真地凝视,你就会发现,这个健康耿直的女孩子,丝毫不像个电影明星,丰满的脸庞像一阵春风,其形若圆,其神平和宁静。”

看看,在一位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笔下,(其实是眼中,心里),这个只有23岁的女孩,尽管已经跨入国际巨星行列,但能享受如此真诚美好的评价,可是太罕见也太珍贵了。这是黄柳霜三年欧洲之行,含金量最高的收获。本雅明的几句话,一字千金,胜过媒体的千言万语。郝吉思的引用,也是一字千金,胜过多少泛泛的议论。他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为优秀的传记作家郝吉思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他有效的控制着叙述的感情倾向。虽然他对自己的传主,持有十分敬佩和仰慕的热情,但绝不把富于炽烈色彩的溢美之词放进文字中,他不想以此诱导和绑架读者的阅读感受,而更注重冷静的客观的表述。

郝吉思在写到黄柳霜的经济收入时,这样说:“就周薪而言,她位列好莱坞演员的前百分之二十,但就年薪来看,她则处于在这个产业里谋生的后百分之五十。作为仅有的一位有名气的美国华人演员,柳霜的才能有很高的曝光率,但她的事业被制片公司有意限制。”

面对这样的不公,作家在语句中没有表现出一点的激昂愤慨,只是如实道出,让读者自己判断是与非。

传记传主的美艳多姿,水银灯下呈现的五彩缤纷的事业,在艺术世界赢得的光环,按世俗观念,应该用华丽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述,才能匹配。郝吉思却独具眼光,偏偏用平白朴实的叙述方式,与之形成鲜明反差,反倒大大的凸显出黄柳霜以杰出和优异闪现出的耀眼亮点,收到一种神奇效应,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最后我想引用《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著名作家张纯如的评论,结束这篇读后感:“郝吉思撰写的这部令人着迷的黄柳霜传记,对影视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和妇女史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165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503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295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89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39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42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49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97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0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40评论 2 31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2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64评论 3 31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55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97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21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918评论 2 33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