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特点和诊疗方案
病例特点
• 流行病学特点
- 目前收治病例多数有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 - 部分病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
• 临床表现
- 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 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疾病特点和诊疗方案
病例特点
• 实验室检查
-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 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
- 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
• 胸部影像学
-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 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病例特点
• 现有资料显示
- 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是9天
- 部分病例疾病进展较快,发病到出现呼吸困难仅7天左右 - 患者年龄集中在40-60岁,暂未发现儿童患者
- 危重症约占15%。多为老年人、有基础病者及肥胖者
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 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 检测阴性(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 疗其他疾病
3、医院感染防控和个人防护
可能的传播途径
• 目前收治病例多数有武汉市
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 部分病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
• 飞沫传播 • 接触传播
防控措施
• 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 • 通风换气
• 清洁、消毒
• 第一时间发现病人
• 隔离 轻症居家隔离或医院隔离 • 标准预防措施
• 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
• 到过疫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 • 接触过相关病人
• 不明原因肺炎表现
• 报告
• 医护人员防护 • 患者隔离
隔离措施 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
• 飞沫隔离 • 空气隔离 • 接触隔离
标准预防
•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 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 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 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一级防护
• 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 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时戴 一次性乳胶手套
• 适用于一般诊疗活动: 预检分诊、 普通门诊、感染科门诊
二级防护穿脱顺序 穿防护用品顺序
手消毒→戴一次性圆帽→戴医用防护口罩→戴护目镜/面屏→穿隔离衣/防 护服→穿鞋套→戴手套
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脱鞋套→摘掉手套→手消毒→脱隔离衣/防护服→手消毒→摘下护目镜/面 屏→手消毒→摘医用防护口罩→ 手消毒→摘一次性圆帽→手消毒/洗手→更 换个人衣物
三级防护(额外防护)
• 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防
护内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
• 适用于为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可能发生 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时
* 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时可无需戴护目镜和医用防护口罩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 当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 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手卫生 下列情况医务人员应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 接触患者前。
b) 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 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
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
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 接触患者后。
e)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
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医务人员手卫生
•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 下列情况应洗手:
-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 可能接触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 下列情况时医务人员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注意事项
•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 • 手消毒剂选择
卫生手消毒时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过敏人群可选用其他手消毒剂;洗必 泰(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冠状病毒,不建议使用,推荐使用含氯、乙醇、 过氧化氢等手消毒剂。
• 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患者管理
• 患者应当带外科口罩
• 培训患者培训患者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
• 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流动水洗手,手上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