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徵【何等為四?】 下面第二科是徵,第三科是列出來,這四種是什麼呢?酉三、列【一、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 這四種,這是列出來。順起加行分三科,第一科是舉法,分這三科,第二科就是引喻,也就是解釋這個暖這個字,暖、頂、順諦忍、世第一法。申二、引喻【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 假設有一個人想要用他的火,作火所作的事情,就是燃燒。【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遂,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暖。】 這是解釋這個「暖」這個字。「為求火故」:這個火不是現成的,你需要去求、尋求。那麼怎麼樣求這個火呢?就是「下安乾木」:在下面放一個乾的木,不是溼的,乾木它容易起火;「上施鑽遂」:在火的上面放一個「遂」,放一塊石頭,這個石頭來鑽這個木頭,就會起火,所以叫做「遂」。 「精勤策勵」:鑽的時候,要精勤、要策勵。「精勤」就會辛苦、就會勞倦,所以要「策勵」,這件事才能做得成。「勇猛鑽求」:不怕辛苦、一直地用這個石頭來鑽這個木。「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的「時」候,「於下木上最初生暖」:於下面放的那塊木,最初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暖。這個暖就是這麼個意思。【次暖增長熱氣上衝,次倍增盛其煙遂發。】 「次暖增長熱氣上衝」:暖了的時候,你還不能停下來,你還繼續地鑽;所以在暖以後,這個溫暖就增長了,這個熱度就加強了。「熱氣上衝」:就有了熱氣,向上面動。「次倍增盛」:這個時候繼續鑽,這個熱氣就會增盛,「其煙遂發」:就從那個木頭上發出來煙了。【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發出來煙以後,又有無焰的火。看這個文的意思,這個焰是表示強烈的大火,現在不是那樣那麼猛烈的火,就是小小的火;「欻然流出」忽然間從這個木頭上就流出來了、就出來火了。「火出無間發生猛焰」:這個火流出來以後,緊接著沒有間隔地,就發生了猛烈的火焰,大火就出來了。「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就是燃燒,這件事就出現了。申三、配合(分三科) 酉一、於初位【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 這下面是第三科,第一科是舉法,第二科是引喻,現在第三科是配合,就是用這個法來配合這個喻,又分三科,第一科於初位。就是初開始這個階段。 「如鑽火」的「人,精勤策勵」地、「勇猛」地去「鑽」火,這樣「求」火;「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這個前面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這是譬喻,下面就是會合這個法。這個修行人成就五根五力的時候,他也是,漸次地去修習四念住,不斷地修止觀,「漸多修習」:不斷地、多多地這樣修習;「當知亦爾」:也就像鑽火的情形一樣,也就是那個鑽火的人,精勤策勵、勇猛地鑽求那樣子。酉二、於中位(分四科) 戌一、暖善根【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其暖善根,當知亦爾。】 這是第二於中位,前面是初位,初開始的時候,就努力地修四念住。這二科於中位,分四科,第一科是暖善根。 「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初開始出生來一點溫暖。「其暖善根,當知亦爾」: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就,成就了暖的善根,也是類似那樣子。【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 這個暖的善根是什麼呢?當知也是這樣子;就是那個鑽木出來的暖。這個暖是什麼意思呢?「燒諸煩惱,無漏法火」:這個暖出來,後來又是火的前相,這個火能燃燒這個木頭;這位禪師、這位修行人他也是出來暖的善根,就是「燒諸煩惱」:其實就是斷除煩惱;「無漏法火」:就是沒有煩惱的那個清淨的智慧火,是能滅除煩惱的;「生前相故」:這個智慧火出現之前,先出現一個暖。像火出現之前先有暖,那麼這個智慧火出現之前,也有一個暖,這是這麼樣會合。這是暖善根。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八頁:《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時最初生暖,是故暖名火之前相。如是無漏法生,先起善根,說名前相,道理亦爾。由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故得暖名。》 「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時最初生暖」,這個鑽木取火的時候,最初先出現一個暖。「是故暖名火之前相」:所以這個暖就是火出現之前的一個相貌。「如是無漏法生,先起善根,說名前相,道理亦爾」:這個譬喻是這樣子,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觀的時候,這個無漏法生就是見道的時候,他那無漏的止觀的現前,也是先起的一個善根,說明叫做前相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由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由無漏法能斷煩惱,這個斷煩惱一定是無漏法,出世間的聖道才有這種功能,能夠斷除煩惱。世間的有漏的止觀沒有這種功能,所以暫時調伏煩惱是可以,不能夠斷煩惱;所以它終究有一天煩惱會活動,禪定就失掉了。現在這裏是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是彼無漏的善法的前相。「故得暖名」:所以也得一個暖的名字。戌二、頂善根【如暖增長,熱氣上衝,其頂善根,當知亦爾。】 這個暖是火的前相,火是特別地熱,暖也是熱,但是那個度數低一點,可是這個暖和火都是熱的,就是度數有高低。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觀,到了那個程度的時候,也出現了無漏智慧,相似的智慧,就是也是那個度數低一點,是這個意思。這個譬如說是,修這個無我觀,觀色受想行識我不可得,這個無我的智慧和聖人的無我的智慧是同類的,彼此是相似的,但是這個時候還沒能夠斷煩惱,所以還不同於聖人的智慧,可是是同一類的,像那個暖和火同是熱的,是這個意思。 「如暖增長,熱氣上衝,其頂善根,當知亦爾」:這是第二,頂的善根,像這個暖,成就這個暖的善根了,但是這位修行人他繼續用功,就像這個暖,鑽木取火的時候,那個熱氣上衝了。「其頂善根,當知亦爾」:成就了暖的善根的人,繼續修四念住的時候,他這個與聖人的智慧相似的那個智慧,又增長了,增長達到了一個程度;達到一個程度就像頂似的,「其頂善根,當知亦爾」。這個頂,就像人到了山頂上,周圍的情況看得非常地分明。現在這個修行人得到的善根、得到的智慧,也是,他觀察苦集滅道,觀察得非常地分明,那就譬喻鑽木取火那個暖氣上衝的意思相同,「當知亦爾」。戌三、順諦忍【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亦爾。】 這是第三科,順諦忍。 「如次煙發」:這個熱氣上衝之後,緊接著就會有煙出來,這個煙,是譬喻什麼呢?「其順諦忍,當知亦爾」:就是這個修行人,得到了頂的善根以後,繼續修四念住的止觀的時候,就成就了順諦忍的善根,就像那個熱氣上衝相類似,「當知亦爾」。這個順諦忍,隨順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件事在這位修行人的心裏面,忍可了、安忍不動,所以叫做忍。戌四、世第一法【如無焰火欻然流,世第一法,當知亦爾。】 這第四科。在譬喻上說這個無煙火,欻然流出,這就譬喻這個加行位的第一世法也是這樣子。他這個時候還不是聖人,他還是屬於世間法,但是在世間上他是最第一了、最殊勝的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當知亦爾」。酉三、於後位【如火無間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 第三科於後位;中間位,還有個初位;中間位分成四善根。現在說到後位,是什麼呢? 「如火無間」:那個無煙之火,緊接著就會發出來猛焰,猛烈的大火出現了。這「世第一法所攝的五根五力」:在世第一這時候的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當知也是這樣子。這是後位,就是超過了四善根之上了,得了聖道了,叫做後位,得初果以後叫做後位。 現在這裏的文,在三十七道品裏面,就是五根五力解釋為暖頂忍世第一的善根。這個暖頂忍世第一的善根,在三十七道品裏面,來配這個位次,是屬於那幾個善根呢?就是五根五力;這樣說到世第一的時候也有五根,這個五根和五力放在一起講,這是本論的特別的一種解釋。在《阿毘達磨雜集論》上,和這裏說的不一樣:那上面說暖、頂是五根,忍、世第一是五力,這樣說。現在這裏不是,這裏是說暖也有五根五力,乃至忍、世第一都有五根五力,這樣講、這樣解釋。在《俱舍論》上的解釋,是從四正勤,就是四正斷,這時候是暖善根,這個四如意足,四神足,就是頂了,得到了禪定,禪定進步了,這時候是頂的善根,然後五根就是忍的善根,五力就是世第一的善根,這個《俱舍論》上這樣解釋。而這裏,也不同於《俱舍論》,也不同於《阿毘達磨雜集論》;這五根和五力也是暖、也是頂、也是忍、也是世第一,在世第一的時候就有這個五根五力,還是五根五力。(2018.10.17)